潘琦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轉化。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主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有效引入該教育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教育理論主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感悟知識,在生活中體會和運用知識,將社會生活滲透到教學中,推動教學做合一。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陶行知教育理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級中學;陶行知教育理論;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做合一;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86-02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轉化。新課標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引導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和感悟知識,從生活中體會知識,這與偉大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來的教育理論內容是相符合的,因此,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有效進行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引入十分重要。本文就該方面的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探究,希望能夠為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全面運用奠定基礎。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主題,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學生應當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并將社會生活滲透到教學中,推動教學做合一,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能夠進行理論知識的有效轉化,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具有共同點的,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有效引入該教育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雖然沒有統一的教材和課標,但是在整體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比較大。學生的學習任務多,壓力大,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多數教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成績,對理論知識比較在意,因此過于強調理論學習,往往會忽視實踐鍛煉,這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習脫離生活實際。而在綜合實踐課教學中引入陶行知教育理論,則能夠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陶行知教育理論,積極進行生活化教育,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并將社會知識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成長與學習的有效融合,促進教學做合一,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更好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有助于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從初中教育教學的整體狀況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能起到直接作用,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該門課程,將其看作可有可無的課程,導致其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價值大打折扣。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師只有重視該門課程,并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改革精神,用發展的思維對待該門課程,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重新認識和定位綜合實踐活動課,才能夠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增強教育的整體價值。
要想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有效地引入和運用陶行知教育理論,需要教師對該理論進行全面分析和總結,并結合該理論有效制訂教學計劃,推動教學活動與該理論的有效融合,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1.生活即教育
應當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效融入生活內容,根據生活習慣以及生活過程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能夠出得教室進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在生活中感悟學習的快樂,推動理論與實踐的全面融合。
當前,通過對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可知,少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死板,教學空間十分狹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書本,無法有效進行拓展,導致課堂教學十分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合理進行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引入和運用顯得十分必要。對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而言,教師應當依照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內容合理進行課程規劃,確保課程能夠有科學化的規范做參考,以推動課程開展得更加順利、科學。
第一,合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想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使教學走向實踐,推動教學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如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在學校或學校外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推動學生思維空間的不斷拓展,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需求。這樣,還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第二,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深刻感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師將教育滲入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得生活中有教育,教育中有生活。然而,當前部分學校的教師并沒有深刻體會這種思想,雖然開展了相關實踐活動,但是學生并不能深刻領會實踐活動的精髓,導致活動的開展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有效分析,合理進行活動設計,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深刻感受,領會其中的精髓,并在生活中積極運用。如在培養學生雷鋒精神、忘我精神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參觀雷鋒紀念館,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受到感動,真正從內心生發出敬仰之情,如此才能夠在生活中真正發揚這種精神。
2.社會即學校
學校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場所,但并不是唯一場所,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生能夠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亞于學校。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社會中進行知識的體驗和吸收,多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造力,而不應將學生束縛在學校課堂中。
比如,城市學生往往對農村的情況不了解,很可能不認識麥田、各種昆蟲等,而農村學生則從小對麥田耳濡目染,并且對各種動植物都比較熟悉,能夠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能夠深刻感悟“粒粒皆辛苦”“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深刻內涵,在這方面農村學生往往要比城市學生了解得更加深刻,這就體現出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有效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領會知識的內涵,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效果。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指教、學、做應當同步進行,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學習,并同步動手操作。從本質來看,教學做合一的整個過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將做作為核心、教作為輔助,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做合一擺脫了傳統教育觀所提倡的讀書識字教育,強調真正的教育是在實踐環境下的認知,只有從社會經驗中進行知識的體會和感悟才是真正的理論結合,才能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吸收與運用。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新課程體系,推動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通過對陶行知教育理論進行分析可知,學校周邊的生活與社會中、自然界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應當在“做”中教,推動教學做合一。如教師可以對當地的特色文化、自然資源等進行全面挖掘,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對自己的家鄉進行深刻了解,挖掘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并梳理語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精神,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
陶行知教育理論主要目標在于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并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實踐中進行課堂內容的學習與吸收,將實踐過程有效融入到社會中,從社會以及周圍生活出發進行知識的感悟與學習。該理論是初中實踐活動課教學的基本遵循,在具體的教學中,實踐活動課教師應將該理論引入到具體的教學規劃中,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對知識進行體會和感悟,鍛煉、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細心觀察大自然,積極進行知識的發掘,培養學生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叢宏.隱性課程資源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開發與利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1).
[2]李宏宇,姜媛.例談“人與自然”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J].遼寧教育,2018(23).
[3]潘洪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取向及其實施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10).
[4]羅彩云.基于問題意識培養的綜合實踐活動和諧課堂實施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