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維瑋
【摘 要】為了使新聞編采人員不辱使命,擔負起輿論宣傳的重任,就必須做到在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方面與時俱進。為此,本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其內容主要包括: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事政治;融合好新媒體,巧借網媒平臺;腳沾泥土芳香,貼近生活實際。筆者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切實保證新聞導向正確,傳播能力增強,編采的作品接“地氣”。
【關鍵詞】編采人員? 把握脈搏? 融合網媒? 貼近生活
新聞編采人員在新聞事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新聞報道的主力軍。地方媒體想要讓新聞節目做到與時俱進,就必須不斷地提升新聞編采人員的思想文化根基和業務素質水平。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編采人員是媒體的“頭腦”,是各個關口的“守門人”,編采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新聞節目制作的好與壞,直接決定著主流媒體的發展前途和命運。
尤其在信息社會不斷發展的全媒體時代,新聞編采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做到緊跟新時代與時俱進,只有如此,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不落伍于時代。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事政治
常言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新聞編采人員必須學習和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知道當前應宣傳什么,不應宣傳什么,如何宣傳,怎樣宣傳等問題。新聞編采人員觀察和認識社會的觸角集中表現在對社會宏觀和微觀現狀的把握上。既要明確黨的方針政策是什么,又要知道基層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等。面對喧囂復雜的輿論場,我們要時刻保持足夠的定力,不為噪音所擾,不為雜音所惑,要始終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挺立于時代輿論的潮頭。這樣采編出的有價值的新聞才能找好契合點,增加共鳴點,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新聞編采人員要善于耳聽八方、聞風而動。新聞要有時效性,作為新聞人就應時時刻刻留意身邊發生的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聞點的信息,這樣才能及時挖掘新聞素材,透過現象抓本質,編輯出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新聞稿件。為此,新聞編采人員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實踐中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時豐富自己的閱歷,進而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誠然,編采人員是非常辛苦的腦力勞動者,他們每時每刻都要整理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新聞資訊,并對其進行編寫、核定、提煉、整合、定稿、發布。這些忙碌的背后,無不蘊藏著他們敏感的新聞洞察力、冷靜的新聞判斷力、適時的新聞契合力。與此同時,新聞稿件的處理也要講究一個寧缺毋濫,以敏銳的新聞觸角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資訊,或者是將其他媒體人已經發現的資訊以標新立異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現出來,只有如此,才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高質量新聞稿件。
融合好新媒體,巧借網媒平臺
數字化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現代社會的信息空間,已經在影響和沖擊人類的思想方式和交流方式。新聞編采人員應常思進取,優化知識結構,時刻關注技術的發展,靈活使用各種網絡工具,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從而使自己成為媒體領域的“專家”。
要強化互聯網思維,主動適應新興媒體平臺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戶體驗,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主動適應新興媒體即時傳播、海量傳播的特點,樹立搶占先機的意識,高度重視首創首發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資源,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要增強借力發展意識,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觀念,通過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平臺、渠道、手段等借力推進,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采人員不僅要學會利用各種新媒體引導受眾參與內容傳播,更要及時地通過多樣化的媒體通道,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來服務自身媒體建設。例如,我們要與新媒體互融互動、互動互補,增強傳播延伸力。建廣播網站、開通微博微信、開辟微信微語專欄等。
同時,通過即時的QQ、MSN、飛信等,加強和作者、受眾的在線互動,通過設立特色欄目,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邀請相關知名人士、專家學者闡明新觀點,從而提高媒體內容的水準擴大影響力。
腳沾泥土芳香,貼近生活實際
眾所周知,在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采訪寫作手段趨于便利的今天,要想與時俱進寫出真正的好新聞,要想真正觸摸到人民的脈搏和生活的本質,依然離不開“光著腳板跑新聞”“田間地頭當舞臺”的精神。新聞編采人員要想“接地氣”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走得“遠”。新聞報道如果只是編材料、坐著等,就會離群眾、離實際越來越遠,根本不可能出精品。二要看得“深”。古詩有云“春江水暖鴨先知”。只有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去,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情況,感受到最新鮮的變化。三要寫得“新”。群眾是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有生活氣息。其語言鮮活生動、文風清新質樸。四要動真情。就是真動感情,這樣才能反映典型人物的真人格、真性情、真精神,才能在真實的基礎上得到群眾的認同和共鳴,才能發揮輿論的親和力、感染力、引導力。
新聞報道只有“接地氣”才能“贏人氣”,“腳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聞報道要反對浮夸、空洞的文風,提倡充滿真情實感和鮮活生動的文風。要堅決杜絕那些道聽途說,充滿“八股味”的報道,多寫一些現場感強、故事性強的新聞報道。
為此,新聞編采人員就得心懷虔敬、腳踏實地地向群眾學習。深入基層、深入生活,訪有所得、言之有物,這既是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敬畏,也是對人民群眾實際生活的敬畏。當前開展的新聞記者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對照先進“照了鏡子”,還開拓思維挖掘身邊百姓“照鏡子”,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身邊的事激勵身邊的人,用身邊的感動造就身邊的人,在全省講演活動中塑造了一個個改進采訪作風、服務基層群眾、生動立體的典型人物形像,有力地觸及了新聞編采人員的思想靈魂。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