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梅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治理的新思路,供給側結構改革有利于調整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制度創新作為當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速率的主要路徑,強化制度創新有利于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因此要促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加強制度創新。本文主要探析了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并提出了相應的制度創新策略。
關鍵詞:制度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12-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當前我國供給關系結構體制的改革,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及物質需求,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作為完善制度的主要途徑,其主要包含了新制度的產生及舊制度往新制度過渡等內容,制度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緊密聯系,制度創新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并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因此制度創新是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因素。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聯系
制度創新是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性因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以及補短板,但在深入分析后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問題是體制機制落后,對此,加強制度創新是當前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途徑。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問題是其制度問題,如制度性障礙、制度供給滯后等。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我國市場經濟增長速率降低,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對此,政府積極調整供給結構,但由于原有的制度環境導致市場經濟的風險不斷增加,個人及企業的消費和投資欲望不斷下降,導致消費需求及有效供給難以提升,同時當前市場經濟由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政府是制度供給的主體,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都對供給制度有著重要影響,但當前政府未有效發揮自身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的功能,同時收入分配制度、金融改革等制度改革未有效落實,導致制度供給滯后,嚴重影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展。
因此,制度因素是決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關鍵性因素,而制度創新也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動力及主要途徑。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問題
制度創新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途徑,而制度需求及供給又是影響制度創新的主要因素,制度需求影響著供給結構改革力度,制度供給影響著結構改革的發展方向,但在實際發展中,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著制度創新需求不足、自主創新進展緩慢以及制度供給滯后等問題。制度創新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革、完善,這勢必會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并觸動部分人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及各部門的創新積極性,外部環境作為制度創新的主要外部因素,其對制度創新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存危機消失,政府缺乏制度創新的外部壓力,同時政府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主體,制度創新在改變原有制度的基礎上觸動了政府的部分利益,而社會及市場對體制改革缺乏監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體制改革的速率,并拖延制度創新的進程,導致制度供給嚴重滯后。
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作為影響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性因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進行制度創新,就要嚴格遵守共享理念,重視協調性,堅持市場化,強調法治化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具體的體制改革。
(一)優化供給結構
去產能是指改變經濟資源的發展結構,減輕經濟資源要素對增長空間有限、產能過剩產業的依賴,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供給結構,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政府要加強行業整合,健全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的清退機制。當前我國產業發展中,部分企業產能嚴重過剩,且處于長期虧損的狀態,其不僅浪費了市場空間與國家資源,同時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因此政府要撤銷對此類企業的財政補貼及救助,提高技術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標準,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淘汰此類企業,并加強企業及行業間的兼并重組,通過跨界整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建立健全的體制機制,通過一帶一路等政策積極將產能過程產業轉移至經濟落后的國家,并加強對大型跨境企業的扶持,提高國際流通渠道的暢通性,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此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如完善《企業破產法》,為產能過剩企業的破產提供法律申請流程,增強不良資產處置及失業人員安置等問題的有效解決。
(二)減少供給冗余
當前我國房地產的供給冗余形勢嚴重,對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推動戶籍制度改革,簡化落戶流程,增加城鎮化戶籍人口數量,并強化居住證實施力度,增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覆蓋率,通過政策支持吸引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同時完善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針對部分房源閑置等問題,政府要積極發展房屋租賃市場,健全房屋租賃服務平臺,加強買賣雙方的信息溝通,加大對以房屋租賃為主要業務的專業化企業的扶持力度,并完善房屋租賃收費標準以及制度等,此外,政府需綜合考慮房產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居民收入等合理調控房價,從而全面減少房產市場的供給冗余。
(三)保證供給安全
針對當前我國的供給結構現狀,政府要加強自身與企業的債務重組,調整債務期限結構,在此基礎上銀行下調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降低市場利率水平,并發行低利率債券,減輕償債壓力,健全資金渠道結構,從而優化債務利率。同時健全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直接和間接融資系統,增強實體經濟,推進經濟結構改革,通過關停未達到排放標準企業等多種方式改善產能過剩現狀,并全面發展混合經濟,推動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從而加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供給結構積極適應需求變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制度創新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因素,在體制改革中,政府要優化供給結構,減少供給冗余,保證供給安全,從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