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瑤迪 李苗云 孫靈霞 高曉平 張秋會 趙改名
摘 要: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食品分析檢測、食品毒理學,營養衛生學以及教育學等基本理論知識體系,具備從事食品營養與開發、食療保健、營養指導等專業人才。生理學基礎課程主要講述的人體形態結構、營養吸收機理及其生命活動現象等科學,依據該專業與生理學基礎課程內容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揭示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開設生理學基礎課程的意義和必要性。
關鍵詞: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生理學基礎;課程開設;相關性;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07
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是我校食品營養與化學系開設的重點學科,主要負責培養從事食品營養與檢驗、膳食指導,食療保健等高級復合型專業人才。據相關統計,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逐漸增多,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專業知識,具有營養學、生物化學、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安全與衛生學、教育學等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從事營養強化分析以及公共營養指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1]。該專業近三年全國就業形勢比較樂觀,這方面的人才供不應求。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理念也隨之有了很大改變,不再局限于吃好,更注重養生,追求健康成為了人們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膳食結構多樣性、食物營養均衡性以及人體微循環對健康的重要性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
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學生作為食品營養與化學系的特殊群體,其生理學方面的認知水平不僅影響自身的生長發育、學習效率及未來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對未來工作中將要服務的人群的膳食搭配,營養指導缺乏基礎認知。根據相關調查發現[3],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機體的運動、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免疫、感官、神經以及內分泌等九大系統認知普遍欠缺,而且在中下學時期又缺乏基本的生理基礎方面的知識教育,對人體的系統形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方面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和盲區。
在這種知識結構背景下,如果不開設《生理學基礎》課程,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機體的各個器官、組織以及系統的功能、完成功能的機制及其調節規律等方面缺乏基本認知,對于接下來開設的《營養學》《功能性食品學》《食品毒理學》以及《食品衛生學》等課程的學習缺乏清晰的認知和難以理解。
(一)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與生理學基礎課程的關系分析
生理學基礎注重研究人體內部正常生命活動過程及其功能機制的規律[4]。人體在完成某一功能時,絕不是孤立地在活動,必須與其他器官、系統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功能,不同的器官、不同系統之間的協調則是依靠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緊密調節實現。我們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若想從事食品營養與檢驗、膳食指導,食療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必須清楚掌握人體生理學中人體各個系統的組成、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機制,才能有的放矢指導人們合理膳食,調整身體微循環,維持身體健康。因為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尤其是腦)在所有生物中是最復雜、最高級的。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現象的多樣性、復雜性,從而更好地掌握人體的生命規律,為更科學地強身健體、膳食保健、開發智力以及宣傳人體健康常識等打下堅實的基礎。人類唯有健康的身體,其他活動才變得有意義。所以《生理學基礎》課程對于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開設《生理學基礎》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已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營養或生理性疾病,與營養相關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腫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給人民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那么這些疾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以及與營養的關系是什么,是我們為治愈這些疾病亟待研究的關鍵問題。同時,當今社會還出現了許多食品安全新問題,如食鹽里的“微塑料”[5]、“瘦肉精”,“蘇丹紅喂鴨生產的紅心蛋,阜陽“大頭娃娃”,重慶火鍋石蠟底料,太倉劣質肉松,山東“摻肥”龍口粉絲,河北“結石”,三聚氰胺事件,多寶魚含致癌物等事件[6]表明食品安全問題對民生國計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在大學生中普及《生理學基礎》方面的知識,讓其清楚地認識這些物質對我們身體的影響,以及在我們身體各大系統中的起到的作用等,對保障我們身體健康,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提高綜合素質有很大作用。
再者,《生理學基礎》課程不僅從細胞及分子水平上探討了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生理生化機制,這與我們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開設的細胞生物學,以及食品生物化學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且從器官、系統水平上研究了各個器官、系統的結構及其生理活動規律,比如胃是怎樣消化食物的?胃液的分泌、胃腸的運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進食期間和不進食期間胃的活動是怎樣進行調節的?人體對三大營養物質的吸收機制是怎樣的?這些營養物質如何參與人體的體液循環的?再如,血液的組成以及特性是什么?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在血液中如何被運送到不同的器官或組織中被利用的?血液循環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構成了我們生理學基礎的主干內容,這與該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食品毒理學》和《食品衛生學》有很大的相關性,為后續學習這些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生理學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結合人體解剖學進行講授,由于該專業不開設人體解剖方面的試驗課程,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對于一些人體器官的位置、結構以及功能性變化等,通過傳統的多媒體課件和二維平面圖,無立體感,很難理解和想象,沒辦法直觀地、形象地學習,為了更好、更形象地講授這門課程,應該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用,比如充分利用3D動畫多媒體技術[7],該技術可立體和動態地演示人體各大系統的形態結構和運行過程,以及高精度模擬、360度旋轉三維立體空間結構圖,形象、真實地展現人體各個系統的之間的基本組成和關聯,可增加生理學基礎課程的生動性,便于理解,并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于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以及生活案例等穿插于教學過程中,比如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對我們人體消化系統的影響,會造成哪些疾病等,通過視頻、圖片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這些知識,深化教學效果。
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如何搭配合理的飲食,保持身體健康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作為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學生,清楚地認識人體的各個器官的功能及其調節規律,有利于有效地指導人們合理搭配膳食,保證食物營養均衡性。因此,在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開設《生理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曉平,趙改名,黃現青,等.論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執行力建設[J].河南農業,2012(4):6.
[2]李鳳元.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醫學動物防制,2015(5):511.
[3]吳秀華,戚穎欣, 朱可彤,等.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7(3):93.
[4]彭華.《生理學基礎》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基層醫學論壇,2018(14):107.
[5]朱毅.食鹽里的微塑料知多少[J].中國鹽業,2015(21):13.
[6]鐘莉.新常態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政策效能提升策略--基于政策網絡理論視角[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6(5):29.
[7]杜新光,黃文杰.3D多媒體技術在中職人體解剖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2):188.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朱瑤迪(1987.1—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講師,研究方向:食品無損檢測及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