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在信息化環境的支撐下,教師可以采取重構教學內容,提升課堂魅力;設計在線課程,改變知識傳遞方式;采用參與式教學,增加課堂實效;實施不同教學方案、教學差異化,學習個性化;豐富教學活動,激活課堂;革新評價,以評促學;透視學情,實現智能干預等具體措施,提升教學的時效性。
關鍵詞:職業教育;信息化;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05
課堂應該是知識傳授、思維碰撞的場所。新時代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教師供給和學生需求出現了不匹配、不平衡,這是因為在新時代中知識產生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大學、慕課的出現,使人人都能接受到優質教育,知識的傳遞方式、時間空間限制沖擊著我們在課堂上的教學交流,我們的供給方式就是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要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要改變課堂知識傳授的方式,在職業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是智慧教室、學習空間,是進行交互學習的場所。在課堂信息化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構內容、再造流程、革新評價。
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內容究竟是一成不變地按照教科書講授,還是以教學大綱為準按照需求進行重構,這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要使課堂教學具有活力和高效,應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重構。重構教學內容要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要適應學生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要關聯教學大綱和關聯學科積淀。教師要在互聯網上下載大量資料補充完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教師知識傳授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在信息化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必面對面進行知識的傳遞、講授,這個過程提前到了上課之前。教師把教學視頻制作成微課上傳到在線課程平臺,學生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在線學習、查找資料、完成作業,突破了時空限制,讓教與學隨時隨地發生。
參與式教學是指,全體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課上,教師把學生看視頻的情況、完成的作業、測試分數通過課程網站或手機投屏展示到大屏幕上,教師點評學生學習效果,學生匯報學習心得體會,提出知識疑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教學反饋及時而有效。
重視學生差異性,實施不同教學方案、教學差異化,學習個性化。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實施不同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學習感受,給學生建立安全感,差異化教學方案包括:差異化教學目標、差異化教學內容、差異化作業任務、差異化教學評價,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聚焦時間不長,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活動,把課堂激活,比如:讓學生上講臺分享學習心得,參與討論,互相點評作業,進行糾錯等,讓學生人人有事做,努力讓學生快樂學習,有效互動。
教學評價的方法有測驗、成果匯報、觀察提問、作業檢查等。評價不改變,教學沒改革,評價應有診斷作用: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效果不佳的原因。評價應有激勵作用: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性地記錄成績或記錄學生表現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評價應有調節作用:評價的過程可以讓師生了解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與學的行為。評價應有教學作用:評價本身也是教學活動,學生作業網絡提交后,可進行互相點評,導引學生參與評價,以評促學,增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內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有針對性開展干預,獲取學情,靈活提高教學效率。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依據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智能反饋,支持個性化學習,打破教育的知識傳播平衡,使對每一個學習個體的尊重有了可能,而這恰是當前教育實踐的薄弱之處。教師可以使用超星泛雅教學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采集關于學習個體的過程信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實施中,教師要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教學內容設計要“精細化”,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建立“透視學情、精準分析、方案優化、革新評價”教學改進機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與學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許馳,陳慶章.課堂教學內容重構的原則與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
[2]周源.職業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1).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譚倩芳(1982.6— ),女,漢族,湖南衡陽人,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