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極力倡導反省思維,認為反省思維是最好的思維方式,并提出了反省思維的五個步驟。在五步思維過程的指導下,杜威在教學領域提出了“五步教學法”,主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反省思維能力的培養,對重記誦、輕思維能力培養的中小學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杜威;反省思維;五步教學法;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3-018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69
(一)思維、反省思維的內涵
杜威對思維的定義見于《民主主義與教育》和《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他認為:“思維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的聯結。”[1]由此我們可知,杜威認為思維是一種反省過程,是一種尋找條件和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的過程。
(二)反省思維的價值
為了說明反省思維作為教育目的的必要性,杜威論述了思維的價值,他把思維的價值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它使合理的行動具有自覺的目的;2.它可能進行有系統的準備和發明;3.它使事物的意義更充實。
(三)思維的過程
對于思維過程的描述見于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在第十一章《經驗和思維》中,杜威把思維的過程概括為以下五個相互銜接的部分:困惑、迷亂、懷疑—推測預料—審慎調查—假設—檢驗[2]。這五個步驟使思維本身最后轉變為經驗,通過這種思維過程,我們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積累了經驗,這些經驗又可以作為后續思維的可能的材料,如此螺旋式上升,促進我們思維的發展。
從“思維五步”的觀點出發,杜威指出,教學過程相應地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一)情境——思維的出發點
首先,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興趣的連續的活動。在這個思維情境中,興趣是杜威很重視的一方面。杜威認為興趣是促使兒童積極主動思維的催化劑,興趣可以促使思維順利進行。
(二)問題——思維的刺激物
其次,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夠通過自己的聯想發現問題,否則,對于完全陌生的情境,學生將會束手無策。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生,而且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思維的發生。
(三)觀察——掌握相關知識
再次,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以對付這個問題。由于問題是學生還未掌握的經驗,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完成從未知到已知的轉變,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和觀察,來了解問題各方面的情況,以便對問題做出可能性的假設。杜威認為學生在收集資料時,不僅應該重視個人直接經驗,而且應該重視內化了的他人的間接經驗。
(四)假設——推斷可能結果
隨后,他必須負責一步一步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根據收集的材料,在了解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假設是對問題的可能結果作出的推斷。
(五)檢驗——確定解決方法
最后,他要有機會通過應用來檢驗他的想法,使這些想法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去發現它們是否有效。杜威認為想法必須得到實踐的檢驗才能讓兒童發現它的實際價值。檢驗是學習思維過程中最后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并不代表結束,通過檢驗的想法或概念必須在實踐的發展中進一步改進。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是思維過程和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式,他并沒有把教學過程五個階段的順序固定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靈活運用,不能死搬硬套。
(一)創設引發思維的學習情境
當前學校的學習活動多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忽視聯系學生的經驗情境,這就割斷了知識和生活的聯系,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并沒有實際價值和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杜威,在學習過程中創設引發學生思維的情境,促進其聯系實際,主動發現問題。
(二)關注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當兒童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望時,教師必須知道如何傳授知識;如果兒童缺乏對問題的興趣,把學習看作是負擔,其探索精神將大為減弱,這時教師必須知道如何停止傳授知識,防止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對教師而言,只有了解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形成反省思維能力。
(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維
父母或教師的任務是提供刺激思維的種種條件,并對學習者的活動采取同情的態度。但是父母或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維,學生只有經過自己的思維判斷,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真正領會知識的內涵。否則,就算能背出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也學不到什么,因為這些知識對其自身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杜威的思維理論注重情境性、自主性,致力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正是當前課堂教學所缺少的重要部分,十分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固然不能忽視知識的教學,這一點杜威也強調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忘卻對思維的培養。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應用思維培養的方法來使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價值和含義,從而促進知識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杜威(Dewey,J.)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4.
[2]〔美〕杜威(Dewey,J.)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陳彩虹(1989.8— ),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初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中小學教育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