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景敏 張后輝
摘要: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環境保護工作困難重重,分析存在的主要困難,有針對性的提出合理對策建議,為西部地區持續有效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部;環境保護;困難;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6-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143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fragil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s difficult.The main difficulties a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effectiv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western region.
Key words:In western Chin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敗,決定著能否有效解決西部生態環境惡化、促進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同發展。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建立于2018年5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它為促進西部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
1 生態環境概況
西部地區是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據統計全國82%的生態環境脆弱區位于西部地區[1],是全國自然生態類型最為復雜和脆弱的區域之一,生態的脆弱性、戰略性、復雜性在全國都屬典型。區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濕地萎縮、冰川消融、工農業污染等生態問題類型多樣,生產性破壞、地質性破壞、氣候性破壞等生態因素相互疊加,且面臨著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重壓力,研究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主要困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有助于破解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瓶頸問題。
2 存在的主要困難
2.1 環境保護思想有待提高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但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一些政府部門處理不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存在“先發展經濟,后保護環境”“為招商而降低環境標準”等經濟發展優于環境保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環境保護思想認識不高,對環境保護政策理解不深,存在著“過關思想”,無法引導企業落實生態環境責任,部分領導干部視環保行業為高危行業,對環境保護崗位存在抵觸心理和情緒。部分建設單位負責人環境保護意識不高,導致落實企業主體環保責任不力。部分公眾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企業的事情,與自身無關。
2.2 環境保護制度有待完善
西部地區的地方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制定不及時、不協調,不能很好地為環境保護工作保駕護航。例如:地方環境立法建設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甘肅、寧夏等地區的環境立法數量相比發達省份較少[2],部分地區環境保護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亟需修訂或制定;部分地區在揚塵、機動車、餐飲油煙等污染問題執法方面,缺乏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法律法規,造成權責不清、多頭執法等現象,嚴重影響環境保護工作效率。
2.3 環境保護隊伍建設有待強化,環境保護投入有待提高
隊伍保障是全力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但目前西部地區普遍存在生態環境系統編制不足、環境保護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面對日益增加的監管任務,普遍存在忙于應付、疲于奔命的現象,嚴重制約了環境保護工作效能。如部分西部地區環境監測二級站實際在編人數不足國家頒布的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二級站標準70人的一半[3]。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低,環境保護投入嚴重不足,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現有儀器設備、車輛等難以滿足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新要求,技術支撐短板日益凸顯。區域內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等專門從事環境保護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部分第三方環境咨詢機構專業能力不強,缺乏環境保護責任感和使命感,無法滿足高質量服務環境保護工作要求。西部地區在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投資占約占GDP的1.0%~1.5%,而這僅能使環境狀況得到初步遏制[4],環境保護投入資金缺口大,嚴重制約環境保護工作推進。
2.4 環境保護工作方法有待創新
一是頂層設計和研究不夠,如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導作用發揮不足,導致出現在“紅線區”“高危區”布局建設項目,環保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二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夠精準,部分地區和部門沒有形成合力,相互之間政令及要求不統一,對于各項法規、文件、規定的解釋和執行不統一,導致企業的種種不便、浪費甚至違法。三是環境執法不徹底、處罰不到位、執法難度大等現象較為突出,基層解決執法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不足、手段不多,環境執法的針對性、整體性、實效性有待提高,執法水平亟待提高。四是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力度不夠,宣傳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與公眾對宣傳形式及內容的高要求、高期待不相適應,能震撼心靈的、能牽引情感的、能產生共鳴的環境保護宣傳作品比較少,有事實根據的、有數據支撐的、有圖片印證的環境保護宣傳作品也較少,難以滿足公眾需求。五是政府、企業、公眾三方互動不夠,參與環境保護工作觀念淡薄,對參與持消極和觀望態度,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更多的是公眾被動參與,存在參與行為不當和參與理性不足的情況。
3 主要對策建議
3.1 強化黨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樹立正確的思想引領,統一部署協調推進環境保護工作
西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堅定決心和使命擔當。明確各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及時發現并協調解決各類環境問題和矛盾,督導本系統(區域)扎實落實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著力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示范基地,推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持續轉化的綠色發展通道,促進環境保護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3.2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建設與實施,促進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增強環境保護隊伍建設
緊密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和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新要求,有序推進相關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的制修訂。各級政府要完善落實助力企業環境保護發展的價格、財稅、投資等經濟政策,發揮好引導作用。建議盡快研究探索,建立“盡職免責”機制,既嚴格責任追究,又盡量避免環境保護工作者“流血流汗又流淚”,提升、推動工作熱情。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機構改革、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進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考慮生態環境系統編制方面存在的困難,統籌調配力度,盡力給予傾斜支持,逐步建成一只專業化水平高的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議政府部門組建“大環保聯合機構”,即涉及環境保護工作業務的部門聯合成立的一個協調相關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構,提高前期介入和對接工作效率,避免因環境保護限制因素造成的投資失誤。積極與國內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開展技術合作與聯合攻關,圍繞大氣污染防治、廢水治理、土壤修復、農村環境治理、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生態環境監測、環境風險評估等重點領域,著力研發和引進一批關鍵技術,推廣先進適用共性技術,保障環境保護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3.3 強化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企業是環境保護的主體和重要參與者,企業負責人必須提高環境守法意識,切實承擔起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帶頭、認真學習貫徹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把遵紀守法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線、紅線。加強對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的日常檢查,主動接受和配合生態環境部門的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積極改進生產工藝,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和資金投入,防止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加強對企業職工的環境保護培訓,增強職工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4 深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充分發揮政府門戶網站、生態環境門戶網站、環境報、微博微信及“新媒體”作用,提升生態環境信息發布的傳播力和精準度。持續推進環境保護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環境保護基地建設工作,帶動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生態環境輿情監測,強化與網信部門聯系并擴大與第三方輿情監測機構合作,防止出現輿情“盲點”,牢牢把握輿情應對的主動權,及時掌握動態、準確研判、深入分析,快速反應、及時回應、正確引導,將事實真相、措施行動、處置結果向社會公開,努力消除公眾誤解并接受監督。
參考文獻
[1]趙躍龍,劉燕華.中國脆弱生態環境分布及其與貧困的關系[J].地球科學進展,1996(11).
[2]夏錦文.區域法治發展的法理學思考——一個初步的研究構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3]盧愛民.淺析西部地區環境監測現狀及發展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7(6).
[4]王俊霞,王榮.中國西部地區環境投資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5(8).
收稿日期:2019-04-24
作者簡介:邢景敏(1984-),女,漢族,工程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環境技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