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敏
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情景創設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物理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者在應用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初中的物理課堂中發揮其最大的教學價值。基于此,以下對新形勢下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學習興趣
引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導致教育關注度日益增長的因素之一。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逐漸上升到了對人的能力、人的品格、人的意志的培養。因此,為了滿足時代的新需求,初中物理教師不僅需要做好本職工作,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1挖掘教材的興趣點
初中物理教材內容添加了很多的圖片,有些故事及事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增強了物理課本的可讀性,教材內容涵蓋了很多的興趣點,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潛在的興趣點,從而形成與學生學習情趣上的共鳴。比如,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出浮力的相關概念及公式,又如,以飛行員在兩千米高空,手抓德國子彈的故事引出機械運動的相關概念。通過這些興趣點的抓尋,可以調動學生對于物理知識點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知識探求欲望。
2透過生活現象展開生活化教學
物理知識源于現實生活,比如:氣化液化現象、壓力以及浮力現象等。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就必須展開生活化的教學,用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啟發學生的思考,比如:教師在講解分子這一概念之前就可以聯系生活中炒菜的例子,可以進行如下提問和引導:同學們在生活中都經歷過這樣的現象,我們炒菜的時候菜明明菜在鍋里面,但是你可以聞到香味,這說明了什么呢?這就說明了分子從鍋里運動到同學們的身邊。再把一塊冰糖放入水中經過攪拌之后,一整杯水就變甜了,那么這說明了什么呢?這就說明了糖分子已經擴散到了整個水杯之中。通過結合生活中的這兩個具體現象,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分子的運動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生活現象中感受到物理知識,開展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一方面可以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培養學習興趣。
3利用情境教學法,優化教學方式
情境教學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特點是:通過多樣化的情境創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立多樣的情境,從而吸引學生參與教學。舉個例子,在學習杠桿原理時,教師可以準備幾根長度直徑都一樣的小棒,讓學生用不同類型的剪刀剪斷小棒,并讓學生根據體驗分析總結剪刀的差別所在。之后,教師再提出“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概念。
4為習題搭配實驗
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驗素質,必須實現物理習題訓練與基礎知識教學的結合,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習題教學中,需要配合相關的物理實驗,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驗證教學的結合,幫助學生攻克某些物理難題,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鞏固性發展。在浮力知識教學中,液面的升降問題一直是困擾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問題,在這類習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漂浮狀態重力與浮力的關系等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解決,并結合相關的實驗展開驗證,漂浮在水面上的冰,熔化后水面高度保持不變,但冰浮在低于水密度的液面上,冰熔化后,水面會下降。通過這種類型的習題講解方法,可以減少學生習題問題的解決難度,同時鞏固學生對相關物理知識點的理解。
5在物理教學中適當的加入物理趣聞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初二、初三階段的學生來說,物理教學就需要符合他們的學習特點,讓興趣成為他們學習的驅動力。因此在講解物理教材的導入部分時,教師就可以增添一些物理趣聞,比如近幾年來物理領域所取得的一些新成果,或者一些新技術,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課后習題部分增添一些偉大的物理學家的事跡,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家的成就,了解科學家在探究過程中的艱辛,使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過程有所了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6增加操作,優化實驗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回首物理漫長的發展歷史,我們總是能看到實驗的身影。在進行物理教學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實驗教學。教師應當重視實驗教學,關注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合理利用實驗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利用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有效導入新知識。例如學習空氣的“力量”時,可以利用覆杯實驗。杯子倒扣水卻沒有流出來,這一“反常”現象會讓學生陷入疑惑,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思考上。在獲得學生的關注后,教師就可以揭曉問題的答案———空氣的力量,即大氣壓強。
7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上只有教師的語言具有感染力,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課堂教學受到學生的歡迎。在物理課堂上,風趣的語言能夠吸引學生的高度注意,尤其是一些活潑好動的學生,這樣的效果也更加的明顯,比如教師在講解“光的折射”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這樣來開展教學,首先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在一個用魚叉捕魚的場景中,假設你是捕魚者,那么利用怎樣的方法才能夠捕到魚呢?”這樣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興趣去思考探究,從而得出“要把叉子插在魚的前面”這一結論,并且教師要結合這一個事例來講解光的折射原理,使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由此可見利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有趣的說話形式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物理知識,而這也是每一個初中物理教師所必備的技能。
8注視生活實踐,引領學生學以致用
物理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集哲學、科學與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其知識不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在學習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與價值,才能讓他們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在我們學習“摩擦力”之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將學生上學時騎行的自行車帶到課堂上,讓他們思考自行車運行中產生的摩擦力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現實與知識相聯系,利用已有的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將自己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達到應用創新的目的。
結束語
初中物理的相關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溫度、壓力以及光的折射和反射,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基礎內容。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教學內容和生活內容的有效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基礎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現象解決物理問題,這樣才可以進一步的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實現初中教學生活化方法的融入。
參考文獻:
[1]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梅正鋒.新課標下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周秋紅.農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4]韓曉華.分層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
[5]李翔.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解說理題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