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泠影
摘 要:當下轉型社會無疑是一個糾紛型社會, 我國法制建設也正處于蓬勃態勢,訴訟、調解成為當下人民權益糾紛化解和權利救濟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訴前調解;必要性;現存問題
2014年12月,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全面推進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強調設立由法官、專職人民調解員等組成專門調解機構, 開展訴調對接、訴前調解或者立案調解等工作,,為訴訟當事人提供了新的糾紛解決途徑,,完善了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我國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這一規定將訴前調解制度納入《民事訴訟法》中,使訴前調解正式確立為民事程序機制,是首次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了訴前調解程序。
一、確立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必要性
伴隨我國法治建設的逐步推進,公民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逐步增強,民事糾紛大規模增多,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數量激增。但法院調解在一段時期以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疊加影響如司法政策、訴訟成本利益分析、當事人追求理想化的法律程序和司法過程以及技術性弱和效果不佳等,使得法院調解制度被冷落。
(一)訴前調解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
訴前調解程序是在糾紛立案之前,其主體定位以及程序等方面都要簡化于一般的訴訟程序,而且能夠從根本上化解矛盾,減少訴訟成本。民事訴訟法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訴前調解的合法性,訴前調解與一般的訴訟程序相比更偏重于調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更接近于當事人訴訟的根本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訴訟壓力,改變了“不平即訴”的單向思維,能夠更優的化解糾紛,故其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二)訴前調解有利于實現調審分離
我國司法實踐中,特別是民事案件審理中多是重調解、輕審判,“調審合一”的訴訟傳統被過度的使用,往往帶來價值沖突:審判介入調解則會影響當事人合意的形成,造成“合意的貧困化”。訴前調解制度能夠很大程度上的實現調審分離,維護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二、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訴前調解范圍不明確
訴前調解受理案件的具體范圍,法律并未具體規定,在實踐中, 各地法院對訴前調解適用案件的范圍也不盡相同, 以至于存在訴前調解混亂,同案不同對待的情況。如果訴前調解的受案范圍限制過窄,就無法達到訴前調解應有的功效,而訴前調解受案范圍過寬大,會使許多不能調解或無調解必要的案件無法及時立案,進入審判程序,即違背了訴前調解制度的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審判效率的初衷。雖然訴前調解成本低廉、周期較短、可操作性強, 但不能將訴前調解適用的案件范圍過分擴張, 以免將一些不能調解或者調解沒有意義的案件延誤, 給當事人的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后果。
(二)惡意調解嚴重浪費訴訟資源
訴前調解也惡意調解的情況,其具體表現為有些當事人利用訴前調解的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調解人員偏向調解而對案件相關證據及事實調查不嚴格等特點,進行惡意調解以達到非法目的。訴前惡意調解主要有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均違背了設立訴前調解制度的本意,無益于減少訴訟資源浪費。具體表現如下:
一種是在訴前調解前雙方當事人以惡意串通及隱瞞相關事實的方式,自行協商,形成一致意見后,再佯裝發生糾紛,請求進行訴前調解。第二種是在案件調解過程中,被告利用原告急于實現訴求的心態,以調解為借口,佯裝降低訴求后會盡快履行,要求原告對訴求予以讓步,在原告對訴求作出讓步并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后,被告在執行階段卻拒不履行或消極履行。而原告則無法及時達到其以放棄部分訴訟請求為代價以期待被告能夠快速履行義務、原告能及時實現權益的目的。
(三)調解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案件調成率
法院調解力量嚴重不足。由于法院訴前調解的調解員都是法院根據一定的條件從各類社會人員中選任出來的, 實踐中多元調解工作更多還是依托于人民調解員自身社會經驗和身份地位的影響力來開展,這些調解員年齡往往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法律專業知識水平欠缺,這與現代社會對于知識能力的強調是矛盾的, 這種調解方式已不能充分滿足群眾的需要和期待,這樣的調解員隊伍勢必影響整個機制的運行效果。再加上群眾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新類型案件不斷涌入法院,對高效、權威、專業解決糾紛有了更高要求。
(四)訴前調解與庭審的銜接尚不完善
由于訴前調解程序是設立在立案之前,當案件在訴前調解中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需要法院出具調解書時,法官卻會因為訴前調解人員審查程序的不嚴格無法出具調解書;或者當案件調解失敗需要轉入訴訟程序時,訴前調解程序與庭審的銜接卻不夠及時,同時存在訴調對接團隊內部職責不清,效率不高的情況。
因此,僅僅依靠傳統的訴訟解決機制,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進而影響司法公信力。有學者斷言,對于重視審判外糾紛解決機制不僅僅是因為審判外解決機制構成一個社會糾紛解決體系的基礎部分,而且對其研究提高社會解決糾紛的整體質量上具有重大意義。[1]為適應社會需要和滿足人們糾紛解決、秩序維護與正義實現的需求等社會問題[2],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和“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為標志, “維護穩定的能動主義司法路線又重新崛起”[3],尤其是法院的訴前調解, 以其高效便民而接地氣的能動性日益受到司法系統的重視,是案件分流的有效方式及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舉措。
三、對我國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加強對調解人員隊伍建設
訴前調解問題的解決與調解人員隊伍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多元調解工作力度加大,目前進駐法院的專職調解員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求,需要吸收更多調解員進入法院調解隊伍,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的業務水平,提高他們糾紛化解能力,切實提高訴前調解人員的素質,對于規范訴前調解行為,提高調解能力,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增加關于惡意調解的法律責任
在實踐中,確實存在為了拖延時間而轉移財產、躲避執行而進行的惡意調解現象。民事訴訟中的惡意調解不僅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集體、國家的利益,而且嚴重危害著國家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是對法律尊嚴的嚴重侮辱和踐踏。建議在民訴法和刑法中對惡意調解設定懲罰措施。
(三)完善調解的監督制度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調解結案的案件一審終審,而只有在調解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或者當事人意思自治時才能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但在實踐中,要判斷調解是否違反規定是有困難的。因此不僅要完善調解程序制度,也應當相應調整調解程序的監督制度。
四、結束語
訴前調解符合當前多元化解決糾紛的社會實際需要,不僅可以分流案件,緩解法院的審判壓力,進而提高法院的審判質量、提高法院的公信力,而且有利于真正做到“案結事了,息事寧人”,真正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因此,我國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要注重立足于本國具體狀況,充分發揮法院的作用的同時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只有多方協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動訴前調解制度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日)棚瀨孝雄,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79.
[2]蘇力.審判與社會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應“案多人少”?[J].中國法學, 2010 (6) :176.
[3]陳杭平.社會轉型、法制化與法院訴前調解[J].法制與社會發展, 2010 (2) :101,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