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友
摘 要:“主體參與式”理論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從知識建構、價值塑造、能力提升三個方面明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目標,以此為指導去探究“主體參與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依據“主體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則,綜合運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多種方法構建相應的教學策略體系。
關鍵詞:主體參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138 — 0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除了傳承歷史基本理論知識外,重點在于塑造人的靈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主體參與式”教學有機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對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主體參與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目標
(一)完成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體系的建構
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將學生培養成為積極主動、有明確目標和學習責任感的人,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現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的全程、基本內容、主要歷史人物評價及其歷史影響等知識,了解國情、國史。運用“主體參與”教學模式將引導學生將現有知識與新信息作有意義的對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和系統,領會中國近現代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和必然趨勢。
(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向學生傳授歷史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任務是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使學生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批判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念,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師教學全過程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靈活運用教學設計,創新優化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新時代實際,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規律,將凝結在課堂內容中的道德準則、理想信念、審美意識和責任擔當等精神文化內化為大學生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三)實現學生主體性發展能力的提升
“綱要”課教學要形成一定的“主體參與”機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適當引入社會思潮中的熱點問題以及學術界的多元觀點和學術爭鳴,通過對有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觀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科學頭腦、有創新精神、有創造能力、國家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1〕
二、“主體參與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內涵、理論基礎及其重要意義
(一)“主體參與式”教學的內涵
“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在教師的主導設計下,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為目標,以參與為媒介,關注主體間的互動、互通、互學,達到傳承知識、學習知識、創新知識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工具,基于平等參與、平等學習、平等表達的原則,促進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積極主動介入教學過程的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的信息和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成了課堂的參與者、自我學習的控制者,是教學內容和形式的主動創造者。
(二)“主體參與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實踐論。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2〕馬克思從活動、實踐、主體去理解人的本質,“有意識”說明了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課堂中突出活動教學,充分發揮作為主體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水平。
人本主義教學論。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非指導教學”等思想,反映了他的人本主義教學思想。羅杰斯教學理論的一個最核心的部分—人際關系學說。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和傾聽學生,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避免學生被動參與的局面。
建構主義教學論。建構主義將學習看成是依據經驗來創造意義。〔3〕建構主義教學論強調教師是課堂組織者、中介者、引導者,發揮的是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教師的作用應從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學生應該自我控制學習過程,改變傳統的被動聽講的角色。
(三)構建“主體參與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體系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主體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學生身心都在課堂中,適當縮短課堂講授一般知識的時間,而是在學生充分準備知識的基礎上對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和重要歷史人物的重要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增強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存在感和價值感。
2.有利于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藩籬。傳統的“綱要”教學以教師、書本為中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偏重于向學生講授書本知識,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資源,從而形成了教師是主體,教材是載體的局面。“主體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以提升學生主體發展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改變傳統課堂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
3.有利于學生認同黨和國家戰略方針。中國的衰落屈辱史是從近代開始的,先進的中國人一直在努力尋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但是均沒有成功。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近現代史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發展中國。“主體參與式”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三、“主體參與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策略
(一)基本特征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大學生的身體、智力和心理相對比較成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與能力更強。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轉變被動接受說教的觀念,關注學生的課堂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功的學習者。尊重學生并非課堂教學一味迎合學生,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教學過程設計,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實現能力素質的飛躍。
2.強化教師主導作用。“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并非弱化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而是在主體參與理論的指導下,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方法等,以師生互動合作的教學關系為基礎,啟發、引導、激勵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創新,建構和創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蒙和方法的傳授,最終實現學習理論、教學策略和學習成果的有效對接。
3.建構師生平等的關系。注重教學民主,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運用多種方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有序的師生關系,從而有效地共同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學相長是課堂師生互動追求的理想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單純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要做發現學生創新潛能的伯樂,建立平等對話的互動機制。
(二)基本原則
1.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
學生的學習分為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4〕接受性學習本質上是被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通過教學構建刺激與反應的模式,并加以反復訓練,最終達到呈現刺激因素,學生就會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探究性學習本質上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以問題為指引,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學習形式。成功的學習模式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學生的信念、思想、態度、價值觀等也會影響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還需要情感引導和行為示范。“親其師,信其道”是對情感積極影響教學的準確闡釋。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能導致認知優化,促進認知深化,有利于認知內化,增進認知傳遞等。〔5〕
2.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和現實性
教學內容要以理論為本,邏輯嚴謹,說理明確。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主體參與式”教學要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用以分析和把握中國近現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教學內容在突出理論性和政治性之外,也要注重現實性。設計教學內容要彰顯時代特征、貼近學生實際和反映社會現實。
3.課程設計的平等性和開放性
每個時代的青年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設計課程要充分考慮新時代青年的需求,加以科學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多元、發散的時期,設計課程要給予學生民主、平等、寬松的環境,適當地贊美鼓勵學生,因為“人性中最深切的實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7〕而不是“一刀切”“一言堂”,用權威壓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基本策略
1.問題教學。問題教學是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環節進行“綱要”課教學設計。教師要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性思考。設計問題要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量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問題要少而精,難易適度,不能為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更不能濫用問題。提出問題的環節鼓勵學生參與,結合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他們所發現、所關心的問題,經過整理分類形成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提煉出課堂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階段,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方案。
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源于建構主義教學論、范例教學論和情景認知理論,以案為例,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深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綱要”課案例教學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學生參與設計搜集經典案例,教師指導學生對檔案、文獻、典籍、網絡資源等相關資料進行裁選、分析、判斷、取舍,對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基本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從具體事例中提煉出關鍵問題,教師運用相關原理深入分析,引導學生自然接受理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案例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處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案例是具體的、特殊的,原理是一般的、普遍的,選擇案例要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二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即具備“例證功能”,通過分析案例能夠使學生體會其中的規律,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三是選擇案例要具有時代性,案例除了緊密結合教材之外,不能過于陳舊,否則會讓學生感覺缺乏新意,無法激發學習興趣。
3.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課內實踐主要是創設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根據“綱要”課的特殊性,課內實踐可以編輯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文本等歷史相關資料呈現給學生,采取觀看影音資料、聽唱革命歌曲、朗誦革命詩詞、編演歷史話劇、拍攝短微視頻等方式,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外實踐主要采取實地參觀、生產勞動和志愿服務等方式,主要利用紅色文化、革命遺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公益機構和社區等資源,讓學生到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鮮活的社會生活中真正地體驗歷史、感受當下,最終銘記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讓大學生擁有家國情懷,端正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 考 文 獻〕
〔1〕李松林.《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體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6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盛群力,馬蘭主,譯.現代教學原理、策略與設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208.
〔4〕張先華.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6.
〔5〕李松林.《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體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9.
〔7〕張先華.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