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娟
摘要:目前豫劇的海外傳播推廣尚處于初級階段,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筆者以在美國做孔子學院志愿者教師的經歷,借鑒中外戲劇文化傳播的成功經驗,提出豫劇海外傳播發展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河南豫劇;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49-01
一、前言
豫劇早在2006年就被評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最大的地方戲劇劇種,豫劇頗具中原特色,然而在海外傳播推廣方面相對于京劇,尚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在國家對中國文化推廣傳播的支持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努力下,全球興起了“漢語熱”,世界各地都有“中國迷”;另一方面,豫劇的海外傳播面臨困境,亟需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傳承創新之路。
二、河南豫劇的海外傳播現狀
隨著中國文化的海外推廣和國際化傳播的多維度快速推進,越來越來的外國人想學中國話,寫中國字,唱中文歌,吃中國飯,聽中國戲,中國戲劇的海外推廣傳播具備良好的推廣環境優勢。京劇作為中國國劇,以梅蘭芳,梅葆玖為代表的梅派京劇藝術家,帶領梅派京劇團赴海外演出和文化交流,開啟了中國戲劇藝術在海外推廣的新篇章。但是相對于京劇的國際傳播聲勢和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豫劇相去甚遠。部分外國人看到戲劇表演誤以為都是京劇;看不懂豫劇名段所表達的內容及特定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僅從豫劇表演的服裝,化妝和道具,不了解豫劇文化的博大精深。部分海外華人華僑及移民二代,由于長期生活在英語或其他外語的語境中,對中國文化知識缺乏深入認識。
作為中國文化海外推廣的代表力量一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帶領廣大志愿者老師,甚至海外華人華僑,形成了在海外各國傳播中國文化,唱響中國聲音的龐大隊伍。截至去年底,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孔子課堂,舉辦各類中國文化活動包括中國戲曲表演和中國樂器演出等,以漢語為橋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目標的實現。筆者有幸成為孔子學院赴美國志愿者教師的一員,在海外進行漢語推廣和文化傳播期間,以文化交流活動和業余演出的形式為家鄉河南省的豫劇海外傳播貢獻了一份力量,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河南豫劇海外推廣傳播對策。
三、基于新媒體和多媒介的豫劇文化傳播鏈模式
為了打造出響亮的河南品牌,提高豫劇在海外的知名度,我們要時刻牢記向京劇的海外知名度看齊,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和審美需求,使豫劇在“專業性”,“趣味性”和“易學性”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豫劇的文化軟實力。
首先,充分發揮新媒體“無國界”的傳播優勢,對河南豫劇進行全方位多形式宣傳推廣,可以和國內外各大媒體網站交流合作,利用傳媒效應做好豫劇的網絡及網站普及豫劇知識,開展豫劇教唱互動,多維度立體化增強豫劇影響力和知名度。
其次,以大型豫劇文藝演出,中外交流和電視網絡節目為媒介,加大豫劇的海外宣傳力度。在中國傳統節日,部分海外華人華僑歸鄉省親,河南籍海外華人僑胞,對河南豫劇感興趣的華人華僑,以及對中國文化和河南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友人,都是潛在推廣大使。
此外,我們要與中國駐各國大使館及各國所在的中國文化中心,海外華人華僑聯合會等建立聯系,開展“豫劇世界行“活動。同時利用外國友人來中國投資創業,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時機,使之助力豫劇海外傳播,“講好河南故事”,“唱好河南豫劇”。
四、依托綜合素質教育的豫劇海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一座城市,一個省份,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品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發展。在中原文化和河南豫劇傳播方面,河南省教育部門在培養中原戲劇和河南豫劇專業人才和傳播人才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持續做好“豫劇進校園”,“豫劇進課堂”活動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們應該大力倡導依托綜合素質教育的豫劇海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豫劇專業和傳播推廣人才,源源不斷地為豫劇的海外推廣提供兼具豫劇基礎知識和舞臺表演經驗的海外推廣傳播人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培養一批專業過硬的高素質豫劇海外傳播生力軍;打造一批精通河南文化,通曉豫劇精髓,具備創新發展精神,趕超國際水準的豫劇海外傳播人才。
同時,我們需要重視對對豫劇海外傳播藝人和豫劇海外推廣師生進行以英語為首的世界多種語言培訓,進行豫劇專業知識講解和實踐操練,切實提高豫劇海外推廣者們的中國文化綜合素養尤其是豫劇文化底蘊;培養其靈活切換中外語言去“講清豫劇內涵”,做好豫劇海外傳播的“傳道授業解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