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育人”是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核心理念,在民辦高校的建設過程中,教學部門、職能部門、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全方位“全員育人”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貫徹成效,形成全體教職員工、社會和家庭共同參與學生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和創新格局。吳國友編著的《構建高職院校全員育人體系的實踐探索》(2016年3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案例,系統化地分析和闡明了當前民辦高校“全員育人”體系的構建理論與實踐經驗,強調了民辦高校德育機制實踐過程中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過程的經驗總結,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全面推動了民辦高校“全員育人”德育機制的構建與發展。
該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研究篇,匯總了高職院校“全員育人”理論研究的理論成果,對高校“全員育人”的理論綜述、工作路徑、育人模式、工作反思、大學生管理、績效考評、輔導員工作等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與總結;第二部分是實踐探索篇,編者列舉了兩年制男生班管理問題、學生干部矛盾處理問題、學風建設問題、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學生日常管理問題等實踐案例,探索了高職院校“全員育人”體系下的實踐方式和工作路徑;第三部分是案例剖析篇,這部分內容列舉了高校“全員育人”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高校校風建設、德育建設、學生管理、價值觀建設等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第四部分是制度建設篇,編者將高職院校“全員育人”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最終落實到“全員育人”工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上,推動了高校“全員育人”德育機制的形成與發展。
就民辦高校構建“全員育人”德育機制實踐的內涵來說,在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所處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或教師的德育課程教學固然重要,但要想更立體化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養、心理健康質量、創新精神等,高校應當著力推行“全員育人”的德育機制,讓學校各教學部門、職能部門、社會傳播與家庭文化教育等聯結起來,統籌協調、齊頭并進,為學生的德育工作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說,學生的德育工作不僅僅屬于高校課程教學體系,同時它還應該反映在民辦高校的教學管理、校風建設、服務功能、家校交流和校企合作之中。只有將德育工作全面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社會實踐、心理體驗等各個環節當中,高校才能夠更好地以“全員育人”的德育機制高效促進學生德育工作總體質量的不斷提升。
就民辦高校構建“全員育人”德育機制實踐的工作路徑來說,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高校應加快校內“全員育人”工作組織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讓教學部門、管理部門、服務部門更好地明確職責,相互配合,進而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進行綜合性的配合與部署,保證學生德育工作各個細節上的質量與成效;第二,鞏固和完善高校德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堅持教書育人的德育理念,在改革課堂教學、加強學科建設、創新教學實踐的角度全面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基礎性作用;第三,充分調動管理部門、服務部門的育人功能,除了基礎性的德育課程教學之外,高校還應當在教學管理和教學服務中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德育功能,并通過校風建設、校內規范管理、輔導員培訓等方式充分提高其他職能管理部門的德育價值;第四,切實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讓“全員育人”真正地滲透到學生的班級生活、課堂生活、宿舍生活、食堂體驗、社會實踐體驗之中,對學生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加大監督力度,狠抓責任落實。
就民辦高校構建“全員育人”德育機制實踐的制度化來說,“全員育人”的理念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因此民辦高校在構建“全員育人”德育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德育教學制度、教學管理機制等各項制度的制定、監督和完善,從而以嚴格的管理制度來強化學生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增強學生德育工作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應當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培訓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民辦高校教職工隊伍的教學水平和服務水平,確保高校教職工在“全員育人”德育機制的實踐中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能,高效地為學生德育工作服務。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該書的過程中,對民辦高校構建“全員育人”德育機制所做的思考與總結,結果表明,“全員育人”德育機制能夠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立體化開展,高校應當將“全員育人”德育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作為高校教學與管理的核心要務,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開展,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創建更良好的德育環境,切實推動高校自身的科學化發展和規范化發展。
(孫潔/碩士,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