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海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20—0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監護人的照顧下生活,使得留守兒童在生存、心理、教育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父母角色缺失,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及情感變化,使得他們的性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
2. 缺少督促,自控力差,成績中下。留守兒童監護人一般都局限于孩子吃飽穿暖,對于學習方面的督促和指導偏少。留守兒童由于年紀小,大都自控能力弱。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由于迷戀網絡、游戲等,厭學逃學。盡管有部分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積極自覺學習,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由于代溝所致,這些留守兒童平時很少和監護人談心,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受到委屈就憋在心里。有的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甚至有些孩子就是為了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上學,他們忽視了學習的重要性。
3. 人格發展難以健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在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卻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與父母的長期分離,與父母的親情關系趨于淡漠,無法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留守兒童大多由祖輩隔代撫養,由于祖輩缺少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教和監護,導致其身心發展不健康,容易養成各種壞習慣。例如,生活習慣差、不懂文明禮儀、愛說臟話、抽煙喝酒等。
4. 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越軌。留守兒童在家里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學校,現行的教育制度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在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行為教育、價值觀念方面不夠重視。當他們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時,得不到有效宣泄與控制,就容易產生各種越軌行為。例如,沉迷網絡,傷害他人,產生社會逆反心理,拉幫結派等。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單一的制約,留守兒童往往出現較大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郁、喜歡自我封閉、性格孤僻、不合群,一些兒童產生僧恨、仇視的畸形心態,甚至出現暴力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1.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離不開政府的協調與投入。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機制,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提高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現狀。
2. 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大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效整合社會各個方面的有利資源,共同致力于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問題的解決。
3. 重點關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關鍵點,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父母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否外出務工,父母都應給予兒童成長中的指導與關愛。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在外出期間盡量多增加回家的頻率,通過各種通訊工具與子女增進交流溝通;父母和監護人應與學校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時刻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為留守兒童創造有利的學習空間和氛圍,給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引導與情感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
4. 更加關注學校教育。留守兒童問題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需要學校采取多種方式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首先,學校要明確職責,建立教育管理機制,在學校搭建起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運行平臺。在日常活動中,做好各項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工作;其次,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轉變對留守兒童的看法,多與之交流,在教學活動中多滲透親情、情感教育,開展多項活動來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的問題;再次,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加強道德教育,采用感恩行動、榜樣教育進行德育教學;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