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摘 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慢性胃炎患者78例隨機分為兩組,常規組39例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39例則加強心理護理。結果:研究組SAS焦慮評分、SDS抑郁評分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臨床治療慢性胃炎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配合,可減輕患者不良心理,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
【關鍵詞】心理護理;慢性胃炎;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慢性胃炎指的是多種原因所致的胃黏膜萎縮或慢性炎癥,胃黏膜上皮多次受損,影響其再生能力,進而使得黏膜改建,導致胃腺體萎縮不可逆、消失。該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且發病率也比較高,在胃鏡檢查患者中,大于占比80%-90%[1]。慢性胃炎病程長、遷延難愈,再加上反復發作,容易使得患者過度焦慮、抑郁,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2]。基于此,對慢性胃炎患者加強心理疏導,顯得至關重要。現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接收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通過電腦隨機法,予以分組對照,即研究組、常規組,各39例。研究組男女比21:18,年齡34-76(48.9±3.2)歲;病程4個月-13年(6.1±0.8)年。常規組男女比20:19,年齡33-79(49.5±3.3)歲;病程5個月-14年(6.3±0.9)年。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組探討。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化護理,而研究組則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即(1)認真聆聽。與患者聊天時,盡量鼓勵患者主訴,通過語言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同時多給予照顧、關心、愛護,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2)評估患者臨床癥狀,包括心理狀態評估、軀體健康評估,特別是心理狀態的評估,但是通常因為護理人員經驗以及相關技能知識受限,心理狀態評估未落實到位,不利于患者康復。心理評估需圍繞患者教育水平、具體病情、生活情況進行。(3)宣教指導。對于患者的感受,不要直接否定,而是通過委婉一點的方式,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引導患者正確看待慢性胃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患者心理狀態,促使其提高治愈信念。(4)控制、訓練。為患者用藥治療、實施常規化護理的同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貫徹落實訓練方案,糾正患者不良行為,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加強鼓勵。肯定患者積極的心理行為,并不斷予以強化,加強患者健康意識。循序漸進開展訓練計劃,讓患者在慢慢的康復過程中,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
1.3 觀察指標 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抑郁程度,分值越高,抑郁越嚴重;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程度,分值越高,焦慮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為(),予以t檢驗。P值<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2 結果
研究組SAS焦慮評分、SDS抑郁評分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慢性胃炎反復發作,容易讓患者過度抑郁、焦慮不安,此類不良心理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格比較矛盾,一方面情緒起伏較大,另一方面卻表現為平和、順從、依賴[3]。基于此,加強心理疏導,進一步提高慢性胃炎臨床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中,主要從認真聆聽、評估患者臨床癥狀、宣教指導、控制與訓練、加強鼓勵等5個方面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心理干預,結果發現,護理前兩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差異并不明顯(p>0.05),經過護理后,研究組SAS焦慮評分(36.7±5.3)分、SDS抑郁評分(35.8±7.1)分均低于常規組(46.5±7.7)分、(45.6±5.7)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臨床治療慢性胃炎患者期間,加強心理護理配合,效果確切,可幫助患者減輕抑郁以及焦慮不安,促使其積極配合臨床護理,確保臨床治療順利開展。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
參考文獻
周春娥.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狀態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202-203.
李媛媛.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09):130.
張紅艷,薛靜靜.心理護理干預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療中的療效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