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瑞
【摘 要】目的:對乳腺纖維腺瘤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進行乳腺纖維腺瘤治療的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放射狀切口進行腺瘤切除手術,實驗組采用乳暈外周的弧形切口進行腺瘤切除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的乳腺纖維腺瘤均被成功切除,且在術中和術后未出現并發癥,兩組患者在術后均出現感到乳頭和乳暈有異樣感覺的案例。對照組在術后瘢痕明顯的例數明顯多于實驗組,且在術后患者的滿意度也明顯低于實驗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治療乳腺纖維腺瘤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手術切除方法將腺瘤切除,但手術切口的選擇方式較多,選擇乳暈外周的弧形切口進行切除手術,患者的滿意度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乳腺纖維腺瘤;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2
前言:乳腺纖維腺瘤是一種常見的乳房良性疾病,約25%無癥狀女性可發生,多見于年輕女性,發病高峰為15-35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邊界清楚、活動性好的結節狀物,偶伴疼痛,多數為單發病灶,約20%為單側或雙側多發病灶。可同時性或異時性發生[1]。多數乳腺多發性纖維腺瘤的患者都有家族史。傳統的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近年來隨著循證醫學和診療技術包括微創技術的發展,對這種疾病治療有了更深的認識,本文從比較兩種手術切口的優劣角度,對乳腺纖維腺瘤的臨床治療方法進行了探討,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進行乳腺纖維腺瘤治療的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8-41歲,平均為(29.5+11.5)歲,所有患者經診斷后均診斷為單側的乳腺纖維腺瘤,其中瘤體距乳暈的距離為1-4.5cm,圖像掃描顯示瘤體的大小在5cm之內。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各3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腫瘤位置和大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乳暈外周的弧形切口進行腺瘤切除手術:將患者進行完麻醉后,讓患者取平切口組在瘤體所在的象限乳暈范圍內取患者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然后沿游離,如果乳暈與腫瘤之間的距離較遠皮瓣來開,在接觸到腫瘤后將其向切口腫塊鉗夾暴露到切口下面。將腺體層放整切除。對照組則在腫瘤所在位置將腫塊直接暴露出來,將其切除;在實施手術中應注意,若患者為未婚婦女,則應盡量對其乳腺組織進行保護,選用鈍性分離的方式將腫塊和包膜完整的剝除,盡量減少對旁邊乳腺組織的傷害,對切開的腺體表面用絲線進行間斷縫合,以消除死腔的存在,如果對皮瓣的剝離較多,可在患者腺體處放置引流片進行引流,在縫合時可選用可吸收線將皮內和皮膚縫合起來,在切口的兩端打結,并加壓包扎。一般在術后4-7d內即可拆除線結。對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進行回訪,觀察術后瘢痕是否明顯,是否出現并發癥,切口一期愈合情況,患者對術后乳房的滿意程度,以及乳頭或乳暈是否出現異樣感等。將這些進行記錄整理后,比較兩組之間的差異。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乳腺纖維腺瘤均被成功切除,且在術中和術后未出現并發癥,兩組患者在術后均出現感到乳頭和乳暈有異樣感覺的案例。對照組在術后瘢痕明顯的例數明顯多于實驗組,且在術后患者的滿意度也明顯低于實驗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下表1所示。
3 討論
乳腺纖維腺瘤起源于乳腺小葉,包括上皮成分和間質成分,其發生與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作用的反應過高有關。纖維腺瘤受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刺激,在孕期受泌乳素刺激,而在絕經后則萎縮[2]。因此纖維腺瘤也被認為代表一組“失去正常生長和退化的增生性疾病”。這種受激素影響而發生的增生性改變,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組織學表現不同,在青春期和20多歲的女性中經常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纖維腺瘤;三四十歲的女性多發的可觸及結節可能增多,組織學術語稱之為 “腺病”,意為正常小葉組織增多,同時可能并發間質增生,易被診為病理性腫塊;在三四十歲至絕經之間的女性,腺體組織伴間質進一步增生肥大;而絕經晚和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的女性與囊腫的高發相關。
乳腺纖維腺瘤大體標本呈結節狀,表面光滑,質韌,邊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色,半透明狀,部分呈編織狀結構[3]。鏡下根據纖維腺瘤中間質和上皮混合增生形成兩種不同的生長模式,但無實際臨床意義。管周型生長模式是由于間質細胞在導管周圍呈環狀增生排列所致;管內型生長模式是由于間質細胞增生將導管壓成裂隙所形成。幼年型(細胞性纖維腺瘤的特征是間質細 胞較豐富,并伴導管上皮增生。巨大纖維腺瘤通常指直徑在5cm以上的纖維腺瘤,大體呈分葉狀,有完整包膜。鏡下基本結構似管內型纖維腺瘤,并可見分葉狀結構。纖維組織和上皮均呈增生性改變,但細胞無異型。如果纖維腺瘤同時含有以下一種或多種情況:含有直徑>0.3cm的囊腫,硬化性腺病,上皮鈣化,或乳頭狀大汗腺化生,則病理診斷為復雜性纖維腺瘤。
本研究中,兩組均出現了在術后乳頭或乳暈有異樣感的案例,尤其是實驗組,在術后有8例患者的乳頭或乳暈產生明顯的異樣感,如衣物碰觸疼痛、感覺障礙等,這主要是由于乳頭和乳暈的敏感性很高,而手術切口又位于乳暈外周,致使手術對患者乳頭和乳暈的影響較大,而使得部分患者在術后出現異樣感,這也是未來乳腺纖維腺瘤切除手術應該克服的主要問題之一。
綜上所述,治療乳腺纖維腺瘤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手術切除方法將腺瘤切除,但手術切口的選擇方式較多,選擇乳暈外周的弧形切口進行切除手術,患者的滿意度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連淵娥,鄭巧靈,蔣逸婷,吳丹,楊映紅.乳腺纖維腺瘤內癌20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8,34(02):204-206.
徐玲,王殊.乳腺纖維腺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4,8(02):88-91.
郭萬和.乳腺纖維腺瘤的臨床治療辦法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3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