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虹 何詩瑩


摘要:本文選用案例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視角,閱讀大量的文獻和查找相關資料,尋找全域旅游視角下廣東省生態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相關案例,同時通過實地調研廣東增城蒙花布村的旅游發展現狀,以此為案例結合現有理論來解析全域旅游視角下廣東生態旅游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契合點,并由此得出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廣東生態旅游發展的扶貧模式——政策扶貧,智力扶貧,融資建設扶貧三種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cas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 read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nd finds relevant materials, looks for the case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enghuabu Village, Zengcheng, Guangdong.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exist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nvergence of Guangdong'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 and draw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Guangdong eco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 - policy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llec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inancing constru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關鍵詞:全域旅游;生態旅游;精準扶貧;廣東
Key words: global tourism;ecotourism;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Guangdong
中圖分類號:F590.7?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7-0081-03
0? 引言
目前,國內關于旅游扶貧的相關理論研究文章日漸增多,相關理論也不勝枚舉,但大部分文章所選的旅游地都是廣東省外,例如山東,安徽等。而沿海發達省份——廣東省的某些欠發達地區關于生態旅游發展的扶貧模式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故本文主要從全域旅游,生態旅游,精準扶貧三者的契合點入手,以廣東省增城為例,基于增城區的基本情況,提出適合廣東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模式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使資源一些地區和城市的旅游資源能夠整合、當地產業融合貫通、社會基礎設施共同建設,互相分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旅游業是一項極易與其他產業產生關聯的第三產業,發揮了其帶動相關產業改革創新,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業的發展也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成為可能。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擁有優質的生態環境,通過充分利用自身優良的環境,再結合全域旅游的理念和精準扶貧政策,發展生態旅游,發揮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因此本研究項目實施的目的是通過實地調研精準扶貧村鎮(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的正果鎮)目前的生態旅游發展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出在全域旅游視角下生態旅游精準扶貧的重點和發展策略,進而得出廣東省生態旅游精準扶貧模式,促進廣東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2? 概念闡述
2.1 全域旅游
2016年,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對“全域旅游”進行了官方解釋。“全域旅游”是指某一區域具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通過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全面系統地優化與旅游關聯性較大的產業,優化當地的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設施,政府管理的體制機制,政策法規和質量,實現資源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集成與發展,社會發展與旅游,使旅游業發揮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這是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1]
2.2 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
2.3 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精準扶貧是區別于粗放扶貧的一種全新的扶貧方式和理念,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地區的環境、不同貧困程度的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3]
3? 研究方法
3.1 文獻歸納
通過對相關的國內外學術著作進行閱讀整理,尋找對本課題研究有實質性幫助的資料,為后續論文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的支撐。
3.2 深度訪談
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課題組對增城區的正果鎮,小樓鎮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調研過程中,課題組就蒙花布村的生態旅游發展現狀以及精準扶貧的相關問題對正果鎮蒙花布村書記進行訪問。訪談內容包括了解政府官方的扶貧文件和舉措,村委對景區發展的做法,村民的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景區本身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四個方面的內容,如表1。
4? 案例分析
4.1 分析過程
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在一些大眾熟知的普遍原理基礎上,為了尋求解決某一領域同類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探索一般的規律,對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實踐中的典型范例進行研究和分析,檢驗某些結論的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因此,課題組選用案例分析法,以下是具體分析過程:
①通過對課題調研地以及類似發展模式的地區進行資料收集(見表2);
②對課題調研地的實地走訪資料和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并根據閱讀文獻以及整理采訪資料,總結出增城區蒙花布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措施。通過系統整理得出結論(見表3);
③通過對類似發展模式的地區與課題調研地的發展模式進行對比,匹配發展客觀條件最相近的地區,歸納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匹配總結出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廣東省生態旅游精準扶貧模式。
4.2 案例展示
①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擁有優質的生態環境,這些地區充分利用自身優良的環境,運用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再結合精準扶貧政策,可以發展生態旅游,發揮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下表將展示具有優秀生態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如何在全域旅游視角下通過發展生態旅游達到脫貧的目的,如表2:各地區案例。
根據表格我們可以得知:增城從化區,增城區,陜西商洛地區,福建漳州市四個地區都在全域旅游視角下通過利用當地獨有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政策先行,村委帶頭,村民合作,利用科技的發展,融合社會和產業資源使目標實現,不但實現增收,而且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變。②為了盡量減少研究者個人的偏見和主觀性,課題組邀請一位成員撰寫他通過實地走訪以及與蒙花布書記談話后,對蒙花布旅游發展得的一些認識和見解。根據閱讀文獻以及整理采訪資料,我們根據在廣東省增城區蒙花布旅游景區所收集的資料進行了案例分析,發現了增城區蒙花布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措施。通過系統整理得出以下結論見表3。
增城區蒙花布村的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村民個體增收,村貌改變,對于廣東的貧困村的發展來說是典型的案例,具有研究意義。根據上表可知蒙花布村的旅游業發展至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四方面:一是規劃管理問題。缺乏長期負責蒙花布村發展的專業的規劃小組;二是資金問題。由于資金不足,后期管理跟不上,基礎設施還需繼續完善;三是人才問題。村中的旅游從業人員基本素質偏低。四是品牌問題。沒有品牌化意識,在景區宣傳,核心競爭力提高等方面仍需加強。五是營銷問題。景區的宣傳和營銷不到位,知名度不高。
4.3 模式匹配分析
通過對類似發展模式的地區與課題調研地的發展模式進行對比,匹配到與調研地——增城區旅游發展的客觀條件最相近的地區是從化區。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兩地在全域旅游視角下生態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方式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見表4),進而得出這兩地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的發展模式。
總的來說,兩地在全域旅游視角下的生態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模式的探索中是比較成功,且對其他同樣具有優質旅游資源的欠發達地區實現脫貧致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5? 模式構建
5.1 政策扶貧村民參與模式
政府要出臺相應文件先行指導,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景點當地的居民都是旅游經營者,通過“精準扶貧”概念的指導,精準識別困難群眾,大幅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和促進農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使貧困人口能夠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建設。參與式旅游業首先必須由政府主導,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并且要樹立“處處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全域旅游理念,對當地居民進行宣傳和培訓,使居民意識到自己也是一道旅游風景線,使當地居民對本地區的旅游發展更有參與感、提高他們的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具體的商業活動,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原始的環境,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規劃,增加居民的直接收入,擴大居民的長期收入來源。
5.2 景點營銷智力扶貧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各種各樣的媒體,可以發揮貧困村鎮先天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通過網絡宣傳等新媒體宣傳手段,以“回歸自然”吸引游客。近年來,許多“網紅”的旅游景點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打卡”。景區的知名度提高,游客量增加,帶動了當地“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業的發展,當地居民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要讓網紅景點“永紅”靠的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噱頭和宣傳,更需要景區核心競爭力的護航還有當地文化的注入,通過這樣的景區發展才具有永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真正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5.3 投融建扶貧模式
通過地方政府引資,尋找合適的融資平臺和合作公司,根據政府規劃利用融資資金對旅游景區進行改造升級,使當地的旅游建設更進一步。主要改善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再教育,提高景區的游客接待能力。
6? 結語
全域旅游是當今旅游發展的趨勢所在,旅游人數的增長已經不是它的目標,旅游質量的提升才是全域旅游概念要解決的實質問題。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人對當地旅游發展存在的價值也是全域旅游概念提出的重要原因。在全域旅游的發展下,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充分利用旅游資源,通過生態旅游的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政策實現脫貧致富。這些地區在發展旅游業后,不僅僅使當地人民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還改變了原來的村容村貌。與此同時,通過“造血機制”實現脫貧目標,會使人民肯定自身價值并擁有更大的滿足感。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6-03-04.
[2]李偉.關于實施精準扶貧的思考與探討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7(06):40-53.
[3]李偉.關于實施精準扶貧的思考與探討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7(06):40-53.
[4]廖曉東,滕湘君.精準扶貧的現實難題與方略要務[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48-54.
[5]王思鐵.精準扶貧:改“漫灌”為“滴灌”[J].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2014(4):14-15.
[6]王金鳳.互聯網時代“網紅”旅游景點成“永紅”的策略[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9):69.
[7]厲新建,張凌云,崔麗.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口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作者簡介:劉桂虹(1997-),女,廣東揭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生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