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的知識掌握是通過其在生活及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逐步構建起來的。獲取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活動主動建構,而不是依賴教師的直接傳授。但教師可以通過與兒童一起討論活動計劃,提供選擇活動內容的方式或者合作對象的機會引導兒童積極地參與思考,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起促進引導作用。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合作學習;教育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富有個性地、主動地學習,它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人也承認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確實能使學生在交流互助中達到更多的了解,提高學習效果。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是我們一直研究探討的問題。品德與生活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意在通過共同學習,共同出謀劃策,相互啟發,勇于探究創造中體驗感受,從而形成學生之間合作、協商、對話、分享、尊重的思維方式。學生在相互認同,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的學習中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懂得適當及時地贊美別人也是一種好的品質。那么在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呢?結合自己這些年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在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的幾點看法:
一、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眾人拾柴火焰高,多一個鈴鐺多一聲響。蕭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說明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教會學生合作方法,要求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真誠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包容,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中,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創編聯歡活動,大家都知道一臺豐富多彩聯歡活動離不開合作,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達到心中預期的效果。活動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用怎樣的內容形式來進行創編,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就是最好的呈現形式,它讓學生人人都參與到活動之中,用大量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在活動中關注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給學生搭建盡情展示自我的舞臺。兼顧學生的整體與個性差異,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喜歡畫畫的就盡情描繪心中迷人的景色;喜歡寫作的妙筆生花抒發自己的情懷;喜歡朗誦就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喜歡書法的就揮毫潑墨快意學習;喜歡剪紙的就左右開弓并蒂蓮花開。即使沒什么特長的學生,在觀察其他同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學習享受。讓學生明白合作就是力量,大家只有各司其職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只有會合作具備團隊精神的人才能干大事,才能成大器。
二、
搭建學生的合作學習平臺
品德與生活的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師給學生平臺的搭建是寬廣的。實際活動中先要結合學生個人能力、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成員之間不同的性格特征,各種能力發展的高低之分,來確定每個小組的人員數目合理分組,這樣才能保證每組勢力均衡,合作才能更好。最常用、最適用的合作小組建構是將課堂中常規座位上前排兩位同學與后一桌兩位同學構成四人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平臺則是后兩位同學用的課桌。合作學習小組的人員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小組長、發言人、記錄員、紀律調控員。四人小組中,一人承擔小組長:負責組織本小組完成合作學習的任務,同時負責時間記錄;一人承擔紀律監控員:負責活動中對小組成員的紀律調控,保證合作探究任務有力、有序、有效地完成;一人承擔記錄員:負責將小組成員有效發言記錄下來;一人承擔發言人:負責將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在交流時面向全班進行匯報,得到肯定、補充。當然,這四個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兒童的反應適時調整,每個人都擔當重要的角色,只有做好各自的分工學會合作,才能完成小組的任務,感受團隊的力量,以便有利于孩子更全面地發展。
三、
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一種形式,學生的合作能否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同教師的參與指導是分不開的。引導兒童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比如動手做手工,語言,繪畫,動作表演等。不同活動不同特點不同的指導。當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巡視,認真觀察小組活動進行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對遇到困難的小組要及時地點撥并給予積極的鼓勵,建設性的建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對完成任務好的小組進行表揚贊美,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樂于活動,愛上活動。小組合作活動中教師應適當參與指導,學生的合作才能得法,交流才能更有效。例如,我在執教《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時,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后,得出用剪紙、貼畫、做手工、寫書法、繪畫等來完成教師的裝扮,學生在學習上有了方向的引領,我更快捷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
把握契機讓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拋出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多媒體課件的播放抓住學生的眼球展開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形成一個濃厚的課堂研究氛圍,達到“撥開迷霧見青天”的效果。在教學《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時,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你們中秋節是怎樣過?”。學生們對這一問題非常感興趣,紛紛動腦筋思考。這時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個說那個比劃的,興高采烈地訴說中秋節的見聞與習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討論的氣氛高漲起來。在交流討論寫寫畫畫中得出教師想要的答案,輕松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適時恰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契機,與環境互動,與同伴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獲得對自然與社會的體驗感受,獲得豐富的經驗及實踐能力,才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兒童是活動的主人,充分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在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個人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真正落實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
作者簡介:
呂作靜,遼寧省大連市,大連莊河市蓉花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