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自主辨別事物的能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也處在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長遠的發展有著極大作用。歷史是一門幫助學生認識人類文明的課程,極具人文素養,在培養學生民主意識方面有著自身的學科的優勢,也是培養民主意識的有利平臺。
關鍵詞:初中歷史;人文教育;策略方法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即教師在教學中很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也很少參與進來,真正掌握歷史知識,遑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因此,教師應該做出教學方式上的改變,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進步與發展。
一、 學習傳統文化,積淀學生文明人格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更好地積淀他們的文明人格。
初中歷史教材中呈現出的政治文明、精神文化以及物質文明主要有以下內容:
物質文明主要包括最早培育出的水稻、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秦始皇兵馬俑、京杭大運河、四大發明、長城故宮等古代建筑的修建等;政治文明包括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權制、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的創立等;精神文明包括老子、孔子等的思想,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這些皆是中華文化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多給學生傳輸這些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積淀學生的文明人格。
例如,“百家爭鳴”這一內容,主要講的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的歷史知識,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應當了解孔子的思想與主張、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同時通過學習各家思想能夠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探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這一知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枯燥的教學模式,適當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通過多樣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悅。為了更好地教學,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其一,導入新課。即在上課期間插入《大秦帝國》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百家爭鳴的過程,并讓他們明確該事件的參與人物等,以此來引入新課。
其二,學習新課。在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確百家爭鳴的含義,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以及百家爭鳴的意義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表自己對百家爭鳴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等,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各顯春秋。
在教學中,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他們對于這一知識將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且他們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也能逐漸意識到言論自由的重要意義,這對于積淀他們的文明人格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 把握教材載體,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內容,從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并在教學過程中,借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在其中加入“民主意識”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能為課堂教學規定方向,為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保駕護航。
如學習“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內容時,筆者便在教學方案中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基礎,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經濟基礎以及政治基礎,等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資料分析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化的巨大成就,并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過程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
通過分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包含的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特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2.
通過給學生呈現資料,讓學生明確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對人民的尊重與包容,引導學生逐漸培養起公民意識等,促進學生培養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情感。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這節課上,讓學生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在課堂上使用“討論法”教學,不但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能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而且通過討論,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也就會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他們的民主意識也就會得到培養。
三、 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新課程改革提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新自己的教學形式,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創新教學模式,即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的討論課、閱讀課、舞臺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體驗歷史。比如,學習完隋唐時期這一單元的知識之后,筆者給學生設置了一堂活動課,即讓他們將學習過的“文成公主入藏”這一內容編寫為一臺舞臺劇。在此之前,筆者讓學生結成小組,查閱資料、結合相關視頻等,自己編寫一臺可在班級中實施的舞臺劇。如此一來,學生就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并將其總結歸納出來,編寫具有邏輯性的劇本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得到很大提升。
老師還可以創建一個積極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開闊自己的思路,誘發自己的靈感,以達到創新思維的教學目的。例如,在“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這一活動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古代歷史和藝術成就的視頻,讓學生對古代歷史和藝術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并讓學生合作探究如下問題:中國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那么為什么至今還保持在領先地位?從節氣的產生,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判斷?在觀看視頻并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中,對于這些知識學生可能會更新自己的想法,長久這樣下去,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則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下、課外,開展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這次活動的時候,筆者在課堂教學之后,要求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將本單元所學習的知識綜合起來,并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起源,以小組內最喜愛的節日為主要內容寫一篇探究報告。如此,在掌握了基本的歷史探究與學習方法之后,學生自然能夠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寫一篇較為完善的探究報告。
且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良好互動,他們也會逐漸樹立起良好的心態,從而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等。長久采用此種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四、 挖掘教材內容,提升學生個人境界
如前文所述,教材是學生展開歷史學習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內容,來提升學生的個人境界。
例如,學習“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內容時,筆者就給學生播放一段反映舊時期社會禮儀的視頻,如見面要磕頭、請安,稱呼要稱其為“老爺”“太太”等;再將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人們之間互相打招呼的方式進行對比,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學習本章節的歷史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更加愿意去學習這一節的內容。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于平等的理解會得到加深,這有利于養成他們的平等意識。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借助語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給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學生的民主意識就能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得到很大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著人文知識的相關內容,并結合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逐漸培養起自身的人文精神,為他們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連姬.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討[J].學周刊,2017(29):46-47.
[2]張慶生.中學歷史教學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8):91-92.
作者簡介:
楊亞平,中學一級教師,福建省龍海市,福建省龍海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