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桃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結合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提出整合多種教學方法、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建立網絡教育平臺等做法,以有效培養學生知法守法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高中政治 法治意識 政治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B-0125-02
思想政治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任務,也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載體。然而現階段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依然存在應試教育傾向,部分教師自身法治素養不足,教學手段落后,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法制觀念淡薄、對國家法律的認同感和尊崇感不強,還有少數學生以身試法、觸犯法律而不自知。因此,在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方面,學校教育不容忽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成為關鍵所在。
一、整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整合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滲透法治意識。利用教學情境、教學案例、角色模擬、交流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法治意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法律行為是具體直觀的,法治意識的培養應該融合于具體的法治實踐中。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種角色,引導學生結合情境探討法律問題、學習法律知識,針對法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進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例如,在教學“負責任地行使監督權利”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情境:馬路旁邊,有位老奶奶在擺攤賣蔬菜,這時幾個城管走了過來,沒有任何言語直接將老奶奶的菜攤掀翻,踩踏蔬菜。路過的群眾看不過去紛紛指責城管的野蠻執法行為。然后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老奶奶、城管、路人三種角色,討論針對城管的行為應該怎么辦?有的學生認為忍一忍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打市長熱線,反映城管的野蠻執法行為;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城管的所作所為曝光到新聞媒體上;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找人揍城管,出一口惡氣。針對學生的各種觀點,教師要及時進行點評總結,通過情境模擬讓學生意識到身為一個合法公民要積極行使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同時學會通過合法手段行使公民權利。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區分監督權的實施主體、監督對象,從而掌握監督權的行使途徑以及行使權利的前提,進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舉報、起訴、聽證等不同情境,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意識。其次,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價值辨析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利用存在價值沖突的法治案例,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進行評析,逐漸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例如,在教學“依法行使財產權”時,教師可以引入真實的法治案例:河南周口市,一名逃犯逃到一處田地里,追捕的警察在和逃犯搏斗時損壞了農田里的玉米,田地的主人老王事后向公安局索要賠償。他的這一行為惹來各方爭議,受到多方譴責,老王就職的公司因此受到影響,沒有拿到市優秀企業稱號。企業領導專門召開了員工思想教育大會,嚴厲批評了老王,同時扣除了老王的年終獎。你認為老王應該要求公安局賠償損失嗎?提出案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交流討論,讓他們嘗試運用高中政治課本中學到的法律知識給出自己的判斷。有些學生認為老王不應該要求賠償,因為抓逃犯是為了大眾的安全;有些學生認為法律之所以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體現就是對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的保護,即便是幾顆玉米也屬于老王的合法財產,也應該受到法律保護。針對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不要著急給出點評,而是要引導他們嘗試尋找法律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做出辯護。在辨析價值的過程中,學生將逐漸意識到法律與生活的關系,明白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武器,無論財產價值幾何,都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從而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由此可見,通過引入實際法治案例,呈現出一定的價值沖突,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究,在辨析的過程中考量沖突價值,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盡情碰撞思維。此時,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法治觀,幫助學生踐行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養,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
二、扎根思想政治課堂,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平臺,課本是開展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該積極扎根課堂,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本,充分利用和發掘課本中的法治教育資源,確立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并制訂教學計劃。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深入分析課本內容,將法治意識的培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對法律地位及作用的認同,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活動,豐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法治教育方式和教育資源,使學生可以通過親自實踐、親自經歷具體事件,獲得新認知,從而自覺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入理解法治的核心內涵,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加深他們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政治參與積極性,建立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一些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旁聽真實的法庭審判,引導他們開展各種法制調研活動,分析真實的法律案件,使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實踐能力、研究法律問題,進而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例如,在教學《經濟生活》中的“征稅與納稅”這一課時,有的學生存在這樣的疑惑:為什么自己的爸媽辛苦勞動拿到的工資還要繳稅呢?為了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校所在地的公共基礎設施,如當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公園等,目的是讓學生親自看到國家的稅收用在了哪里,從而理解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進而從內心認可稅收制度,樹立積極納稅的意識。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針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違反稅法的現象安排相應的課后作業:我們都知道在餐館吃完飯結賬時應該索要發票,但在現實生活中,當消費者索要發票時,餐館老板往往會說如果不要求開具發票,可以享受九折優惠,這樣的做法合法嗎?我們該怎么做呢?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家人、朋友在消費時索要發票的情況,讓學生明白索要發票其實可以間接地促進國家稅收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征稅和納稅”的知識,幫助他們意識到依法納稅是身為公民的基本義務;知道消費時索要發票也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途徑,因為發票是消費者維護權益的關鍵證據。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樹立權利義務和諧統一的法治理念。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走訪國家立法、司法等機關單位,深入了解法律的制定、確立、出臺以及司法流程,加深學生對國家法治建設的體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法治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接受法治教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
三、建立網絡教育平臺,拓寬法治教育渠道
學校和教師要建立網絡法治教育平臺,拓寬法治教育渠道,讓學生能夠利用網絡,結合自身興趣隨時隨地學習法律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法治教育的相關校園網站,開設法治教育類微信微博、法治教育貼吧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法律知識的渠道。利用網絡向學生推送和分享一些和高中政治教學內容有關的社會新聞、經典法律案件以及相關的法律節目、影視劇等法律學習資源,通過這些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方便他們開展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當前有很多普法教育類電視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第12頻道就是關于社會與法律的節目頻道,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給學生推送相關的法治教育節目,如《今日說法》《普法欄目劇》等,并配上相應的節目解說,給學生講解節目中涉及的法律知識,這樣直觀生動的電視節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并分享一些關于法律的影視劇,一些根據真實法律案件改編的電影,這類電影通常是大多數高中學生非常喜歡看的,結合電影講解法律知識可以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枯燥乏味的現狀,獲得更加理想的法治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不斷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深入挖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素材;要結合教學內容整合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有效滲透法治意識的教育;同時結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法治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案例滲透法治意識的培育,利用網絡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其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劉素娟.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法治意識培育探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2)
[2]劉 俊.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J].小作家選刊,2017(10)
[3]謝軍偉.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培育學生法制意識的策略分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Z)
[4]張文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探究[J].魅力中國,2016(45)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