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升讀小學是每個孩子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日常活動由玩到學,學習環境完全陌生,學習內容由游戲活動到知識技能,學習方式由觀察操作到記憶讀寫等,這些變化孩子該如何面對?如何有效進行過渡銜接?其實,學前兒童和小學生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具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完全失去幼兒的特點,發展的連續性規律決定了他(她)仍然帶有幼兒特點。在幼小銜接時期,孩子身上幼、小兩階段的特點同時并存,互相交叉,幼兒階段的特點逐漸減弱,小學階段的特點逐漸增強。這時期,如果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新舊階段即可平穩過渡。結合多年的教育經歷,我認為,促進幼小平穩有效銜接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師要認真引導孩子了解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要讓孩子知道,這種成長中的必要性,但凡身心健康、個性正常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坦然面對。這些是人活著的基本需要,但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還有除此以外的高等需要,如求知解惑的需要、獲取進步的需要、得到肯定的需要、情感和愛的需要等等,學習就是屬于高等需要的一種。而學習是隨著成長分階段進行的,經過了幼兒園后孩子們迎來了小學階段,一年級是小學階段的起始。教師要讓孩子明白,孩子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勇敢地面對它,并選擇有利于身心發展的面對方式。
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課堂活動幫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過渡銜接。如開學第一課,教師可以設計課堂活動“祝賀你!小學生”,讓孩子們為成為一個小學生而自豪。接下去的第二、三周,為了讓孩子對學校有更多了解,教師可以設計幾個課堂活動,介紹一年級學生的課程內容,除了和幼兒園一樣的繪畫、手工、體育、音樂、科學之外,還增加了語文、數學、勞動、少隊、書法、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新增的學科涉及內容比較廣泛,從發展動手能力到思想品德養成,再到藝術能力的初步培養,激發興趣點燃學習熱情。此外,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學校的特色和獲得的榮譽,讓學生樹立熱愛學校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這樣一個月下來,初入校的一年級學生對自己的學校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情,在此基礎上,從內心真正接受并融入了“一年級學生”的角色,讓學生以做一個小學生為傲。只要進入角色了,幼小銜接就成功了一大半。
課堂上的過渡銜接該如何做到潛移默化呢?教師應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感知到注意,再從記憶到思維、想象力,做好課堂時間的把握(從大班的30分鐘到一年級的40分鐘)。當學生的有意注意到達極限時,就會自然地轉向無意注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力分散了、分心了。那么,教師這時候應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結合孩子對動態視圖的興趣、對機械記憶的不足等特點,恰當使用微課資源。五分鐘的視頻播放可以是知識點的概括,也可以是課堂的梳理;可以是即時練習,也可以是激趣引入。再如課堂中的評價形式,評價方式的交替變換使用讓孩子不再身處“棒,棒,棒,你真棒!”的固有模式中,而是建立學習興趣小組,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并通過個性化的肯定,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嶄新的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應用客觀的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為課堂增香添色,使學生更快地度過幼小銜接期,進入角色。
家庭作業應該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對于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習本身的需要,布置一些針對性強、靈活多變的家庭作業,這對幼小銜接非常有必要。教師不應讓孩子對作業產生畏懼、厭煩心理,而是圍繞教育的目的去靈活地布置適當的作業,促進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布置思品課的愛心作業,教會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等;也可以布置社會課的記錄作業,讓孩子飼養小動物或者是植物,在與小動物、植物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從而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也可在勞動課布置做家務作業,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等。
總之,教師要做好幼小銜接這“基礎中的基礎”,努力讓孩子早日適應小學生活,平穩高效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