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摘要】初中數學的教材、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與小學階段有很大變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很大的分化,數學成績下降,這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心理變化,如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上進心減弱,自信心缺乏、對學校和老師的感情淡漠等,這些不良心理情緒的滋長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分析,提出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轉化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學困生 原因分析 轉化策略
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那么就會造成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1.“學困生”自身原因:(1)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2)學習方法不當、自學能力差。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注意力分散,不能認真聽講。課前不做預習準備工作,上課忙于做筆記,聽課效率低下。課后不會歸納總結,也不鞏固練習。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不能掌握所學內容,如在數學學習中對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自學能力差導致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與難點。(3)學生由于知識缺陷較多、技能較差,跟不上教師教學的步伐,往往表現為聽不懂、學不會,久而久之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
2.其他客觀原因:(1)初中數學教材結構邏輯性、系統性強,學習難度增大。數學知識的學用結合程度不高,社會上對初中以上的數學知識談論得較少、應用得也不多,客觀上使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知識的原動力。(2)家庭影響。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溺愛,不能正確引導孩子生活學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教法不當。當前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枯燥,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有畏難情緒。教學觀念陳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法指導。教學節奏過快,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老師對于有些教學內容容易忽略,或問題解決得不夠徹底,尤其是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容易在這些問題上擱淺,成績拉開,產生了“學困生”。
由于初中義務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在“學困生”的轉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多方面下工夫解決“學困生”問題。
1.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精心設計情趣教學,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困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比如課堂提問,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使優等生高有所攀,困難生有望進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技巧和內容,設計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問題不感到吃力,如果答對了,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答錯了,也盡力引導,啟發學生自己糾正過來,逐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又如在考試中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較易的題目,培養他們的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在考試前,應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學困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批改試卷時,要善于捕捉他們在解答問題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同時也要指出不足,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取得進步,以此逐步改變學困生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關愛“學困生”,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過大的壓力對于沒有遠大理想、意志薄弱者,非但不能產生動力,還會產生恐懼感。用關愛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學生,激勵學生自強自立,多鼓勵、表揚“學困生”,幫助他們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指導學習方法,讓他們跟上教學的步伐是轉困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可以通過結對幫扶、小組互助、教師面輔等形式給他們補缺補差。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活動,分層教學,分別要求,降低作業的難度,作業分選做與必做題,控制考試的梯度,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因材施教,改進課堂教學
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較快地提高教學效果。上課時,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基本概念、定義、定理和對應的基礎練習。布置作業時,可采用分層留作業的方式,根據學困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布置一些在他們能力范圍內能完成的作業。他們的作業由專人負責收發,先看這些作業,然后做批注,在筆記本上隨時記錄他們的作業情況。每天走到他們身邊耐心地輔導,檢查他們的改錯情況。在課后,根據他們課上的學習情況及其當天的作業反饋情況進行輔導,使學困生能真正掌握當天學習的知識,跟上其他同學。
4.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會學。”我們對這樣的學生應盡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學生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學不得法”是產生學困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根據情況對學生加以個別指導,指導他們如何記憶、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上課如何聽課、如何記筆記、在數學學習中如何制定計劃和謀劃解題策略及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等,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5.引導家長給予“學困生”更多關愛
學困生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很大的關系。有的家長嚴重忽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教師。有的家長教育方法不當,不是過分溺愛、百般呵護,就是嚴加管教,大聲訓斥,稍有過錯,便是責罵甚至體罰,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作為教師,要在學生學習走入困境時,擔當起“橋梁”的作用,既要在學校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又要多與學生家長聯系,和家長一起探討解決學生困境的方法,并對學生家長的一些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若教育方式不當,極易造成學困生情緒沮喪,產生逆反心理。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做好家長的工作至關重要。比如教師可以向家長通報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及進步,提醒家長對孩子多激勵,多引導,少斥責;多關愛,少冷落。父母的鼓勵,可以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一些慰藉,也為自己繼續努力學習尋找動力支撐。家長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為孩子們提供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同時提醒家長以身作則,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促進孩子健康全面地發展。
6.重視“學困生”教育的反復性
我們要注意學困生轉化工作中的反復性,合理地加強教育。學困生的形成是個人、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原因產生的。他們有上進心,有要改善自身問題的良好愿望,但是他們長期形成的拖拉、敷衍、不認真的缺點會在不自覺中暴露出來,而且有的經過引導轉變好的學生還會出現“舊病復發”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多觀察,及時地發現并加以提醒糾正,同時也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要正確認識學困生,以積極、平和、寬容、嚴格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盡最大努力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和展示自我的空間,促進他們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
[2]倪建軍.淺談學困生成因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