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波
摘 要: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為基礎的實踐型課程,該課程對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想提升初中勞動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需要初中勞動技術教師緊密地將課程教學與具體生活運用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將在勞動技術課程所獲得的勞動技能運用到自身的實際生活當中,并最終為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勞動技術;生活化教學;勞動品質
在初中勞動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本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利用“生活化”教學,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勞動技術的運用能力,促進了學生將在勞動技術課程中所習得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生活實踐能力。對于我們的“生活化”教學的特點來說,主要有“生活化”“實用化”“節約化”的特點,從而為學生在當前的生活以及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奠定必備的勞動品格與生活能力。以下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一、建立勞動技術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目標
在初中的勞動技術課程中,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建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技術課程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并帶動學生將在勞動技術課程中培養的勞動能力運用到自身生活當中。在建立勞動技術課程中“生活化”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勞動技術課程教師需要將這些“生活化”教學目標加以落實,通過引導學生走進實際的生產、生活實踐,切實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這樣才能讓勞動技術課的“生活化”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例如我們在初中勞動技術課程“美工剪紙”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明確了教學目標為:“抒發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鍛煉美工技術能力”“發展民俗文化自信”。在教學目標明確之后,我們為學生提供了美工剪刀與彩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中開展“美工剪紙”活動。我們引導學生在“美工剪紙”活動中利用自由的想象,創新出不同的剪紙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剪紙過程,引導學生養成節約紙張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小組剪紙過程中提升民俗勞動能力。通過這樣的勞動技術實踐,最終讓學生養成了“熱愛生活”“尊重勞動”“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滿足了“生活化”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實現勞動技術課程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在確立了勞動技術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目標之后,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與生活運用能力,并根據具體的勞動技能培養方式的不同,引導學生在各種勞動技術的運用過程中突出“生活化”特點。雖然勞動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生活化”看似簡單,但是要做到具體地實現,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珍愛生活、尊重勞動、注重體驗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勞動技術實踐,最終為學生架起“生活化勞動運用”的橋梁。
例如我們在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電子門鈴制作”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電子門鈴的構造進行學習和探究,并引導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找到制作電子門鈴的方法。學生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探索和總結出相關的電子門鈴制作步驟,并親手制作完成電子門鈴。
三、利用“生活化教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勞動技術學習
在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基礎上,初中勞動技術教師要注重利用“生活化教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勞動技術學習。教師的“生活化教學評價”,需要具有總結性、引導性、前瞻性與生活化特點;利用“生活化”語言對學生的參與勞動過程與通過勞動得來的收獲進行仔細的評價。在教師的“生活化教學評價”中,期望帶給學生的收獲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并通過對學生勞動技能養成的點撥與促進,指導學生更加熱愛勞動,并培養學生利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因此,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師應注重課程的評價環節,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促進價值。
例如我們在初中勞動技術課程“制作風箏”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竹坯與紙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風箏制作。我們要求各學生小組通過自主研究不同的制作過程,完成本組的風箏作品,并要求學生注重體現其中的美感。學生在風箏制作的過程中,充分依照自身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完成了一件件“風箏藝術品”。我在進行“生活化”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注重利用生活語言點評學生作品中的美感,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而言之,我們通過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學當中,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技術課程中知識的運用途徑,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生活的過程中開展勞動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創新,不僅促進了學生的知識轉化,而且讓學生養成了尊重勞動、熱愛生活的良好道德品質,從而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雙成.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勞動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明日,2017(33):137.
[2]付勇軍.論初中勞動技術教學的生活化[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13):2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