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梅
摘 要:自主學習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將其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對提高該門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期望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自主學習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自主學習動機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教學情境法為學生創設形象、逼真、生動的情境,使學生快速投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選取合適的情境創設方法,如故事情境、語言情境、表演情境、多媒體情境等,增強情境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自主走入情境中思考問題,完成對課程知識的建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堅持依憲治國》時,教師可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扮演“人大代表”的角色模擬人大情境,參與憲法修正案的表決過程。同時,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組織辯論或小記者播報等活動,進一步完善情境的創設,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憲法、崇尚憲法。通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創設表演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課程內容、搜集更多資料、完成表演模擬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二、精心設計問題,喚起自主學習欲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具有挑戰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就感,樹立起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控制好問題的難易程度,確保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分析,順利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多個朋友多條路”與“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更欣賞哪一種交友之道?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引發了學生的激烈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這兩句話的含義,再利用多種途徑去搜集整理古代和現代名人的交友之道資料,用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結論。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能夠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出最終答案。
三、結合生活經驗,獲取自主學習成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應建立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自主學習新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且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提高自主學習效果。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青春的邀約》時,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談談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哪些表現。由于該問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所以立即激發了學生思考和討論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思考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入手,以親身經驗分析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表現。有的學生說:自己希望別人的理解,卻又不愿意主動與人交流。有的學生說:不能處理好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發言之后,教師幫助學生梳理下思路,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化解矛盾心理的方法,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體現育人價值。
四、豐富自學手段,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豐富自主學習的教學手段,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教學手段包括:一是導學案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導學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教師應當精心為學生設計學案,并在教學開始前,讓學生對學案進行認真閱讀,了解其中的內容。同時學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二是“先學后教”教學法。教師可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新課的內容進行自學,而學生則可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先學”,隨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進行著重講解,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三是“先疑后探”教學法。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產生疑問,帶著疑問對課程進行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當采用自主學習模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推動該門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問題,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惠成.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2):143-145.
[2]郭樹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才智,2018(11):112-114.
[3]葛道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8(8):75-7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