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榕娟
摘 要:美術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領域和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德育,以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積極的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擁有美好的未來。
關鍵詞:小學美術;德育;教學領域;教學過程
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更關系到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進步發展。《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美術學科的德育特點包括人文性、審美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不單要發展學生的視覺感知力,更要以此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美術課程的各個教學領域中滲透德育。
一、在“造型·表現”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觀察認識基本造型元素,在創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造型表現能力。而德育目標則是注重對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以及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人文情懷。
比如在國畫課教學中,通過對鉤、皴、點、染的筆墨技法的學習,理解中國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以小觀大”“小中見大”的審美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繼而培養學生弘揚和繼承中國畫藝術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再如三年級下冊《感受音樂》一課中,在引導學生用線條和色彩表現音樂的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聾啞人的無聲世界,感受聾啞人無法聽到音樂的苦惱,并意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繪畫技能幫助聾啞人感受音樂。這就是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人文關懷。
二、在“設計·應用”中培養學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新課標》中“設計·應用”的教學目標是學會設計創意和工藝制作的基本技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增強改善環境與生活的愿望。而德育則直接要求學生將所學的設計知識應用到美化生活中,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比如五年級上冊《美麗的紋樣》一課中,在教會學生設計紋樣的同時,更要讓學生了解紋樣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比如服飾、家居上面的裝飾圖案,并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對象、場合設計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的紋樣,令生活更加絢麗多彩。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一課中,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材料去美化裝飾生活。
三、在“綜合·探索”中培養學生審美創造的能力
“綜合·探索”領域強調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教學。這個領域的德育目標是培養學生探究、發現和創新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審美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
比如三年級下冊《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一課,學生在學習制作宣傳畫冊的過程中,通過對我國珍稀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的了解,認識到由于人類的肆意捕殺而使野生動物遭受的各種傷害。激起學生對它們的憐憫之情,并意識到倡導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迫切性,建立保護動物的責任心。了解宣傳畫冊對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所起到的宣傳作用,能讓更多人加入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隊伍中來,以能為保護珍稀野生動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投身到公益事業的熱情。
四、在“欣賞·評述”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目標是形成審美趣味和美術欣賞能力,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背后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德育目標則是了解每個時代的代表這一時代特色的美術作品,加深學生對一個時代美術作品藝術特點的整體把握,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及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思考,建立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一致的審美情趣。
在美術課堂上,在學生的思維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滲透德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滲透德育:
一是在聽課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表達的行為習慣。傾聽是一種美德,只有認真傾聽,才能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質疑,再進行有效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同時,在他人提出質疑和建議的同時更要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他人提出的質疑和建議也要保持虛心接納的態度。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滲透德育。
二是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配合他人,集思廣益的合作精神。一個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在面臨難題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在小組合作中滲透德育。
三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提高節儉和環保的意識。藝術創作是材料制作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多種學具,所以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珍惜學具,節約用料的習慣。我們可以在藝術創作中滲透德育。
四是在作品欣賞和評價過程中培養學生換位思考,誠懇嚴謹的學習態度。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在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中滲透德育。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