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波
摘 要: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環境,輕松和諧的班級環境益于學生擁有積極的學習動力,相反,在沉悶氣氛濃郁的班集體中學習,學生的學習動力勢必將大打折扣。因此,改善管理手段、打造和諧班集體就成了各個班主任需要肩負的重要責任。基于此認識,班主任具體需要做的即根據所教班級學生具體情況不斷進行研究活動,益于通過諸多科學有效的管理策略為學生營造和諧而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促使學生迅速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和諧班級;管理策略
一直以來,大多數班主任都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和諧班集體打造過程中所擔負的重要責任,而且也在此方面投注了較多的工作精力,但是受限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班主任的管理方式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顯露出一些不妥之處,如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管理學生等,而這就大大削弱了班主任的管理效果。鑒于以上情況,在以打造和諧班集體為目的而開展的班級管理活動中,班主任需以平等觀念為指引,給予班級每個學生足夠的重視,以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師生配合共同打造和諧班集體。
一、注重交流,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個班級主要是由學生和教師兩部分組成的,缺失哪一方都不利于和諧班集體的打造,而只有雙方緊密配合、共同協力才有可能益于最終教育目的的達成。因此,在具體開展班級管理活動的時候,班主任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加強與班級學生的交流,從而在近距離全面了解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益于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從而更加專注于學習活動。
例如,在平時班級管理過程中,首先,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文藝演出活動等。在此過程中,班主任需放下自己的威嚴身份而平等地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為學生出謀劃策,盡可能幫助每個學生都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其次,班主任還需要經常到教室加入學生的課間討論,在聆聽學生喜悅與煩惱的同時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給學生,從而在給予學生一定精神鼓勵與幫助的同時讓學生更加立體地了解班主任,使學生深刻感受到班主任本身的魅力以及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經過以上一系列師生交流活動,慢慢地,班主任就可以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共同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益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幅度提升。
二、尊重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班級氣氛
在具體開展班級管理活動之前,班主任首先需要對所教學生的身份進行準確定位,即尊重學生,將學生看作班級的主人,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益于營造民主平等的班級氣氛。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學習,學生就可以充分感受到自己班級主人翁的地位,從而不僅更加積極參與到學科學習活動當中,同時也會更加熱情地配合班主任完成相應的班級管理任務,助力班級學生整體能力穩步增強。
例如,在具體班級管理活動中,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民主形式選舉班級干部團隊。具體而言,班主任需要鼓勵班級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競選,同時讓全班學生以匿名形式自主選舉信服的班干部,而班主任只需給予一定監督即可。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給予班級每個學生管理班級的一定權利。具體而言,班主任可以設置一些諸如衛生檢查、學科紀律檢查、電器安全使用監督等班級管理職位,進而將這些職位分配給班級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當中,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進而在班主任的肯定中主動配合班主任的班級工作。通過以上系列班級管理活動,班主任可給予每個學生主體充分的尊重,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班級氣氛,最終助力和諧班集體打造。
三、懂得賞識,增強班級學生的自信心
和諧班集體的一個重要體現即全班學生在積極熱情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共同致力于奮發向上班級氛圍的營造,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也只有在強烈自信心的驅使下,學生才會有熱愛學習的動力。因此,在平時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就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賞識評價,益于學生學習自信心在班主任的表揚鼓勵中穩步提升,打造和諧班集體。
例如,在平時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需要時時關注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科成績,適時給予每個學生科學評價。面對學習能力較好的部分學生時,班主任要不吝于鼓勵表揚,給予他們足夠的賞識評價,益于學生有動力、有熱情繼續努力學習,實現更大的進步。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一部分學生,班主任的賞識評價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即使學生在學習上的小小進步,班主任也需要給予一定的表揚與鼓勵評價,益于其增強學習自信心。通過以上具體賞識評價活動,班主任就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學習自信心,這樣他們也會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學習上,互幫互助,共同致力于班級整體學習成績提升,而大大減少摩擦與不和諧因素。
總之,打造和諧班集體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情,因此在平時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就需要基于學生主體作用展開相應的管理策略探尋活動,最終在諸多科學手段的輔助下,師生緊密配合共同打造和諧班集體。
參考文獻:
[1]李世模,劉玉靜.搭建心理立交橋 構筑和諧班集體[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0):64-66.
[2]劉巖.和諧班集體建設途徑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5):111-11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