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以生為本創設知識情境,激發學生用真情實感寫作,從而提高知識、技能和策略,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并通過案例介紹實踐探索的方式。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知識情境;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寫作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難點。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課內介紹寫作技巧,學生課后完成寫作,然后教師批改學生作文、評講作文。這種模式下的寫作教學有以下
不足。
(一)教師方面
寫作教學耗費時間長,學生見效慢,教師容易忽視系統的寫作教學。過分追求語法、語義和修辭的精確表達的模式強調了寫作結果和注重了知識獲得卻忽略了能力培養。遇到教學任務緊張時,一篇作文要很久才給出評價,而學生因反饋不及時、不主動而形成寫后不檢查、批后不領悟的壞習慣。
(二)學生方面
寫作任務多數脫離了學生的真實生活,使得學生容易產生陌生感和排斥感,甚至會出現焦慮感。由于教師的知識傳授占了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消極應對寫作任務,生搬硬套范文和句式,缺乏自主創新、缺乏人文素養和內在情感,不利于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寫作教學要走向真實化,要注重語境的創設和讀者意識的強化;寫作教學還要追求活動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寫作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英語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學習活動觀架起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之間的橋梁,突出核心素養的目標指向,注重內容諸要素的整合,體現活動的認知層次和探究創新。
根據《課標》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以學校的重要活動和學生學習生活作為寫作素材,制定了系統的教學內容,采用“先學后教”模式教學,嘗試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寫作水平,促進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
二、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應是課堂的中心,學習者依據自身經驗進行知識建構,在新舊知識經驗的共同作用下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他們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只是起到幫助和輔助作用。在筆者的寫作教學探索中,學生首先在熟悉的話題下獨立學習語言知識,然后在活動中合作探究,掌握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最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思維。這種“先學后教”式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把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運用到寫作教學中,可以改變只注重傳授語言知識、割裂知識、技能和策略的整體性和束縛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現狀。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寫作教學探索
(一)設計原則
1.學習活動設置應體現“先學后教”的優勢。首先教師創設情境,制作微課或PPT課件,講解文體特征、寫作技巧、常用句式等,要求學生提前學習視頻、完成導學案和作文。課前學生就通過學習理解型活動完成知識傳遞。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應用實踐型活動,幫助學生對語言信息進行思考探索,完成對作文分析評判、概括總結等活動。對知識的內化過程就在課中解決,縮短學習過程。課后設置遷移創新型活動,鼓勵學生拓展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學習活動應融入知識情境。如果把情境比作“湯”,寫作知識比作“鹽”,那么,只有當鹽溶解于湯的時候才好入口,知識只有融入情境中才好理解和消化,寫作教學應努力嘗試知識情境化。寫作不僅僅是學生經驗、思維參與的學習,也是情感參與的學習。寫作思維需要改進、提升和完善,情感也需要梳理、引領和豐富。
3.學習活動應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如果教師不與學生談思想、情感、責任、未來,就錯失了很多啟發學生思考、立德樹人的寶貴機會。寫作活動設置應能體現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三大主題語境,有機融入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運用、學習策略應用、思維品質發展和文化意識培養,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
(二)寫作課程內容安排
根據以上三個設計原則,筆者對寫作課程進行了系統安排,力求寫作教學具有交際性、實踐性和真實性,內容安排如下表:
(三)教學流程設計案例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寫作教學語境真實,體裁多樣化。筆者簡要介紹征集校服設計的教學流程設計。
課前教學環節:
1.學習求助信的基本范式,完成導學案檢測自學情況。
2.展示學校征集校服設計的新聞,給出寫作要求,設計校服并完成初稿。
[設計意圖]通過導學案進行知識輸入和作文范式學習,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發現問題。展示校園新聞能創設情境并導出主題,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需要。設計校服并完成求助信能激發想象,體現知識遷移創新。
課中教學環節:
1.快速復習導學案的常用詞組和句式。
2.教師點評班級作文總體情況,用思維導圖分析寫作中的難點和重點。
3.四人小組共同批改1篇作文,小組派代表評價作文。
4.教師展示并點評優秀作文。
5.學生完成二稿。
6.同桌互評二稿,反思和總結在這節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復習能夠回顧重點,鞏固知識。圖式輸入幫助學生獲取和梳理知識。共評初稿體現協作學習;點評分析旨在有效引導。完成二稿意在獨立探索,檢測內化與運用,提升寫作表達能力。交流賞析有益于提升分析與判斷能力。
課后教學環節:
1.閱讀一篇有關校服的文章,完成練習。
2.上網了解中外中學生校服文化的差異,交流感想。
[設計意圖]主題延伸閱讀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拓展和遷移;文化探究能開闊學生視野,互相交流能培養批判與評價意識,提升思維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互相圈畫勾勒,評賞作文,探討得失,甚至還模仿老師的語氣、風格,將同伴的作文改得有條有理。合作交流幫助孩子更能體會和領悟寫作之道。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時,他們認真看評語,分析批注。由此可見,依托一定的知識情境而設計英語學習活動的寫作教學,符合學生認知層次的發展過程,體現語言學習的“活動”本質和學生的主動性。
四、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寫作教學的注意事項
由于作文批改是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先教會批改格式,明確批改要求。例如,在單詞下畫一橫線表示該詞寫錯;句子畫線加G,表示該句表達特別棒;句子加“∧”,表示此處應該補充內容。作文空白處給出分數、列出幾個優點和建議、署上修改者的名字,方便學生后續請教和交流。
教師還應提倡糾錯與激勵同步,刪減與增添并舉,結構與語言對接。糾錯是文章表述進行修改的最起碼要求,看似簡單,往往一字之差顯功底。給予激勵是防止一味糾錯使學生喪失信心。刪減和增添針對作文內容的修改,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結構與語言對接則要求修改者明確文體特點、熟悉語言范式。
五、結束語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寫作教學突出知識情境化,體現教、學、評的融合統一,對師生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科水平。教師要精心設計方案、創設學習情境,還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效果。第二,情境刺激學生,不僅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接受知識,還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第三,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增加了寫作教學的生動性、關聯性,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學習理解活動有利于感知語言,應用實踐活動有助于內化語言,遷移創新活動有益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但能整合知識、技能和策略,還能在活動中實現文化意識的增強、思維品質的提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洪德.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與實踐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6.
[2]陳理宣.論知識的結構形式選擇與知識的教育形式生成 [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4]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翻轉學習:如何更好地實踐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5]龔亞夫.英語課程新論:多元目標英語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注:本論文為東莞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規劃課題《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研究》(編號:2018GH48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蘇桂花,女,1979年9月出生,廣東河源人,本科學歷,中學英語一級教師,主要研究高中英語教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