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堅
摘 要:文言文往往令學生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如何激活文言文課堂,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文言文?主要從文言文的現代感、多樣化朗誦、辯論賽、詩意描繪、與藝術結合等幾個方面來簡述學生文言文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文言文;興趣;現代;朗讀;藝術
一、多樣誦讀,讓文言文課堂響亮起來
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如何讓學生“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呢?那就要朗讀呈現的形式不能過于單一,而應根據教學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朗讀教學手段。
有一種方法是創設情境朗讀。比如在學習《陋室銘》時,結合文章寫作背景,結合劉禹錫的遭遇,多次讓學生進入情境朗讀:“在同學們的詩意描繪下,老師頓覺此地環境清雅,陳設古雅,情趣高雅,交往儒雅,身居如此雅室,感覺怎樣呢?心曠神怡,令人陶醉。現在讓我們面帶笑容讀出這份陶醉!”——此為一讀;“現在讓我們帶著‘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帶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豁達,再次回擊這個令人不齒的縣太爺”——此為二讀;瞧這可惡的縣太爺還在那指手畫腳,“惟吾德馨,劉禹錫一落魄被貶之人,有何德馨?”讓我們為劉禹錫代言,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再讀全文,最后的“何陋之有”讀三遍,一遍比一遍讀得響!——此為三讀。這樣,整堂課同學們義憤填膺、心潮澎湃,不但可以達到熟讀成誦,更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加深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
二、巧妙聯系,讓文言文內容呈現現代感
易中天品三國的一舉成名,應該對我們語文老師講文言有所啟發。他用一種現代的眼光,現代人行走的方式,去解讀厚重久遠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比如《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雖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文言文,但是文白夾雜,學生初讀也有些畏難情緒。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楊志是不是一位合格的領導者?如果將這次押送任務委托給你來領導,你會怎么做?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學生也意興盎然,在后來的討論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展示了自己的“領導范兒”:如果我是領導,我會體恤下屬,平等相待,而不是輕則重罵,重則藤條鞭打;如果我是領導,我會平復矛盾,消除分歧,利益共享,讓大家心甘情愿護送生辰綱……
三、詩意描繪,讓文言文課堂文采飛揚
初中經典文言文中,不乏一些寫景為主的山水小品文,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文學家身上獨特的審美情趣。比如《桃花源記》中在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不僅景色美、生活美,人情更美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用“桃花源的……真……,你看……”這個句式,結合文中的內容,對桃花源進行詩意優美的描繪。同學們紛紛發言:桃花源的風景真美,你看那肥沃的土地送來陣陣泥土的清香,美好的池塘泛起微微波瀾,房前的桑樹泛著清爽的綠意;桃花源的生活真美,你看那桑樹下嬉戲的兒童多么快活,鶴發童顏的老人悠閑地曬著太陽,爽朗的笑聲穿得很遠很遠;桃花源的人情真美,你看他們對于“我”這么一個外來人多么和善、熱情,紛紛邀請“我”去家里做客,拿出好酒菜來招待。這樣的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于字詞句子的理解,又更深地感受到桃花源的“三美”,而且還能隨堂練筆,可謂一舉三得。
四、碰撞辯論,讓文言文呈現哲思之光
《陋室銘》中,不妨結合《愛蓮說》中的“隱逸者”和“君子”,讓學生辯一辯:劉禹錫的處世哲學,是周敦頤式的,還是陶淵明式的呢?學生在辯論中更深入體會理解了古代文人的品德、情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事權貴已難能可貴,劉禹錫面對坎坷遭遇不折斗志更令人欽佩。學習《馬說》,讓學生辯論: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在爭論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伯樂固然重要,而將自己修煉成一匹千里馬,修煉成最好的自己,在遇到自己人生中的伯樂時,才不會擦肩而過。學習《愚公移山》,讓學生論一論:愚公和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在辯論中懂得:愚公教給我們的,并不是一筐一筐地去搬運石塊,而是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堅守的一種堅持、堅韌、堅不可摧的可貴品質。
五、藝術點綴,讓文言文學習神采奕奕
蔡偉教授曾這樣說過:“語文教學應是與藝術最為接近的一門課程,但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卻在一點點地失去。”在文言文教學中引進藝術內容和藝術手段,激活了文言文教學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藝術、文學的融合統一。
比如在教《在水一方》時,讓舞蹈專業的學生帶著對詩歌的理解,和著鄧麗君同名曲,自己編舞,翩翩起舞;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每個學生都變成朗誦者,跟隨著作者的描繪或喜或悲;在教《湖心亭看雪》時,我讓學生根據文中描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畫,大部分學生都能畫出長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但大部分同學都畫成了“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只,舟中人兩三個”,老師拿出自己的畫跟學生對比,經過點評,學生恍然大悟:這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原來是暗藏玄機啊!在這種極微極小的量詞中,傳達出的是作者對于人之渺小如滄海一粟的一種感慨啊!
龍應臺說:“沒有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是對這個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狹隘現代里。”如何拯救文言文,讓我們的學生愛上文言文,語文老師當然是義不容辭。做一名有心的語文老師,用心思考、精心設計、全心探索,帶領學生,在文言文的領地上獨辟蹊徑、獨具匠心,一定能品出古代文學經典特有的滋味!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蔡偉.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