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摘 要:新時期我國的小學體育教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在體育教學模式和教育體制建設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小學體育足球教學協調性訓練作為切入點,希望能夠通過該論點的研究,為小學足球教學事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體育;足球教學;協調性訓練;探究
在各項體育運動當中,協調性的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學足球課程當中進行協調性訓練,不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球感,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足球技術動作,從而提升其自信心,進而有效提高小學足球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另外,協調性的訓練也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心理以及保持運動狀態。對于小學生來說,所謂的足球教學,實際上是通過足球比賽和訓練來教學的,協調性的訓練對于足球比賽和訓練的更好開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說,小學足球教學訓練是需要以協調性訓練為基礎的。
一、小學體育足球教學協調性訓練內容探究
足球運動是一項對身體協調能力要求較高的體育項目,尤其是對下肢協調性的要求。在進行足球運動的時候,運動員需要通過盤帶、過人、傳送等行為來繞過對方運動員的看守,將球運送到對面的球門處。在盤帶的時候,需要運動員具有較高的身體協調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球始終在可控的范疇,除此之外,協調性的訓練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在足球運動中受傷,幫助學生正確地激發肌肉纖維組織,從而對膝關節、踝關節以及頸部進行有效的保護,避免受傷。所以在小學足球教學課堂當中進行協調性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足球教學的時候,因為教學對象都還是處于身體發育初期的小學生,因此協調性訓練要與小學生身體素質條件相結合,避免因為訓練導致身體的損傷。在職業球員的協調性訓練上,往往需要通過大負荷的訓練才能保障協調性較好的發展,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其難以承擔較大負荷的訓練,因此協調性訓練要進行一定的轉變,不能完全照搬成人協調性訓練的方式和方法。
二、傳統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協調性訓練的有效方式
1.進行固定動作訓練
所謂固定動作訓練,就是指選擇二到三個固定的動作進行協調性訓練,學生通過對這幾個固定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從而提升自身的協調性。一般來說,提升協調性的固定動作基本可以分為肩部環繞以及前跳和后跳等動作。所謂前跳和后跳就是指雙腳并攏手臂向上揮動帶動身體進行的跳,同時身體進行移動。而肩部環繞指的是以肩部為中心,手臂進行上下前后的擺動,對于肩部周圍的肌肉進行訓練,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切記動作過快過猛,這樣非常容易造成肌肉拉傷。
2.進行多種動作組合訓練
多種動作組合訓練主要針對的是運動員在足球運動當中經常會用到的動作進行的協調性訓練,通過這種協調性的訓練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小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多種動作組合的訓練方式包括立臥撐加跳起再加轉體360度,以及其他動作組合的方式。其中立臥撐加跳起加轉體360度的方式主要是從俯臥撐開始,雙腿進行屈膝的狀態,同時進行抬大腿成全蹲的方式,起立后全力蹬地并且快速地縱跳。雙臂向上擺動,身體在空中進行三百六十度轉體,然后迅速進行下一組同樣的動作。另外一種動作組合訓練為:身體同側同時抬腿抬手的訓練,邁右腿的時候上擺右手,邁左腿的時候上擺左手,右腿向后退的時候,右手掐腰,左腿向后退的時候,左手掐腰,通過節奏的變換反復進行,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協調性。
三、注重寓教于樂和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小學體育足球協調性訓練建設
在對小學生進行足球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小學生的個體特點,尤其是在協調性訓練上,更需要針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難度。對于一些掌握能力較差的學生,就要適當地降低難度。首先,在進行足球協調性訓練的時候,可以先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劃分,分為好、中、弱三個類別,將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與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進行交叉分組,并在同學之間形成幫帶關系,讓身體素質好的帶動身體素質弱的,這樣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使其訓練得到較好的發展。在以以人為本理念進行分組之后,就需要對學生的協調性訓練內容進行設計,要將傳統的訓練項目轉變成為學生喜歡的娛樂活動。比如,在進行固定動作訓練的時候,以前跳和后跳訓練為例,可以組成小組對抗賽,內容可以設計為前跳接力,也就是一個學生完成跳躍之后下一個同學進行跳躍,在一組進行前跳訓練的時候,對方組要一對一的進行監督,監督的內容為動作的標準度以及跳躍的連貫性。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娛樂的環境下進行訓練,使他們的協調性和學習興趣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兩人三足的游戲來培養學生的默契和身體的協調性。在開展協調性訓練的過程中,體育老師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要讓學生在進行訓練的時候能夠以自身安全保護作為前提,從而使協調訓練能夠有序地進行下去。寓教于樂的理念訓練下,要注重對訓練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要學生對訓練活動能夠保持良好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寓教于樂的理念效果。
參考文獻:
陸明輝,王偉.少兒足球運動員協調能力訓練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01(6).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