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臣
摘 要:當素質教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后,體育學科便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與發展。然而,由于體育是初中教育學段的應試科目,教師通常會借助“一刀切”手段提出統一要求,導致初中生難以實現個性成長,限制了初中生運動才能的發展。對此,初中體育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分析每個階段初中生的身體發育需求,關注每一個初中生的體能變化,促使初中生在體育鍛煉中優化自身的身體素質。從考慮平均運動水平,確定體育課教學起點;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確保體育鍛煉的針對性兩個角度分析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如何調整運動訓練強度,以便兼顧共性與個性需求。
關鍵詞:初中體育;運動強度;共性個性;協調統一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都是以全國性統一考試作為選拔優秀人才的標準與方式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初中學校教育存在功利性教學的特點,體育教學同樣深受應試教育困擾。但是,初中體育課程與常規文化課不同,體育教學必須要建立在學情基礎之上,如果運動強度過大,則會損傷學生身體;如果運動強度過小,則無法進一步提升初中生的體能水平。而且,不管學生掌握了多么充分的運動理論知識,如果不輔以科學的運動練習,就無法優化自己的身體素質。對此,初中體育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根據學生需求靈活調整運動強度,保證運動訓練的科學性與遞進性,循序漸進地提升初中生的運動能力,完善學生的身體素質。
一、考慮平均運動水平,確定體育課教學起點
大多數初中體育教師會根據教案組織運動教學,過分依賴教學經驗,反而忽視了初中生本身的運動能力。然而,我國初中體育與小學體育中有許多項目是重復的,如果初中體育教師過于依賴教輔資料,則會導致初中體育運動教學與小學體育運動教學缺乏明顯的遞進變化,使得運動訓練變得重復、單調。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伊始便按照中考體育要求制訂訓練任務,大大超出了初中生的身體負荷強度,導致初中生逐漸失去了運動自信與熱情。對此,初中體育教師要綜合考慮學情水平,根據學生需求確定體育課的教學起點,保證體育運動對初中生身體健康的優化作用。
就如在“立定跳遠”一課教學中,我就認真分析了小學階段的立定跳遠運動與初中階段立定跳遠運動的差異性。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立定跳遠的起跳、落地動作,掌握了雙腳同時起跳蹬地與同時落地的基本技巧。于是,在初中立定跳遠教學中,我就將重點放在了提高立定跳遠距離這一訓練任務之上。為了制訂科學的跳遠距離提升計劃,我在體育課堂上臨時檢測了學生對立定跳遠動作技巧的掌握情況與跳遠距離,發現只有極少部分學生的跳遠距離可以超過1.8米以上,而大部分女同學的跳遠距離在1.6米左右,難以達標。對此,我為學生解釋了中考體育中關于立定跳遠成績的劃分標準,結合學情特征制訂了立定跳遠訓練計劃,幫助學生明確了周期運動提升任務。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準確把握自身運動能力水平,還會在可攻克運動任務的刺激下積極參與跳遠訓練,逐步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提高自己的肢體協調能力。
二、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確保體育鍛煉的針對性
科學結論認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一理論在教學領域同樣適用。生活環境、運動經歷、運動天賦、身體素質等都會影響初中生的運動水平,所以初中體育教師應該要根據初中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化運動任務,避免學生逞強。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初中生很看重自己的人身權益,且十分早熟,所以他們有可能會根據自己的身體發育需求提出超出教材之外的運動需求。對此,初中體育教師要尊重并予以支持,詳細詢問初中生的個性運動需要,幫助學生制訂針對性的鍛煉計劃,讓初中生懂得多運動的好處,為促使初中生樹立“終身鍛煉”意識做好準備。
就如在800米長跑練習中,我們班有一個學生便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難以與其他同學接受同樣強度的長跑訓練。每當我組織學生進行長跑訓練時,這個學生都會十分緊張,出虛汗、輕微發抖,難以正視長跑任務。在跑步過程中,這個學生也因為體力不支而選擇放棄。針對這個學生,我先是以慢跑組織長跑訓練,鼓勵學生以自己最為舒適的速度完成800米長跑練習。一開始,學生難以完成,但是我一直鼓勵學生,允許學生在跑道上走路,逐步消除學生對“800米”這個長跑距離的恐懼感。漸漸地,學生可以以慢跑完成800米跑步練習,然后我便鼓勵學生在最后一百米沖刺,提高跑步速度。接下來,我會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逐步縮短時間要求,讓學生達到了中考體育對800米長跑速度的標準要求。
總而言之,初中體育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了保證體育課程的教育功效,初中體育教師就應全方位落實以人為本思想,以共性發展目標制訂長期教學計劃,以個性運動計劃促使學生實現異步發展,全面提升初中生的運動水平。
參考文獻:
[1]丁科勝.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策略探討[J].名師在線,2018(29):85-86.
[2]姜杰.初中體育與健康對學生個性化培養研究[J].內江科技,2018,39(12):143-14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