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萍

摘 要:就“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一課的具體案例著手,分析如何在高中的物理課堂上,靈活地掌控教材,巧妙地完成教學目標,體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教學策略:高效性:教學反思
一、一節課的簡要教學過程
課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6節:“實驗: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設計流程和教師實施情況:
1.利用提問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功的效果有哪些?功和物體的速度變化有何關系?
達成和缺陷:學生能正確回答“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并能結合具體實例得出做功過程物體的速度會發生改變,產生了尋求“功和速度變化關系”的學習動機。全過程通過語言描述,缺乏感官的直接刺激。
2.新課教學過程
閱讀教材,分析兩種參考案例;利用案例2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達成和缺陷: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材中提供的兩種案例的原理分析,但費時較長。學生分組實驗開始時對于實驗的流程不夠清晰,平衡摩擦力環節費時較多,有多組沒有成功完成實驗。挑選學生實驗中相對接近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采用Excel進行數據擬合,并介紹數據處理方法。由于實驗過程中操作的種種不當,造成數據的誤差稍大,教師只能草草地得出結論。
本節課的前半段進展比較順利,通過提問順利地引導學生意識到功和速度的變化有關系,并激發了學生探究功和速度變化定量關系的學習動機。在對教材中兩種參考案例的分析、比較、選擇過程中沒有分彼此,同樣費力地從實驗裝置、實驗原理及實驗可行性等維度進行了分析,導致教學時間超出預期。在選定實驗方案后,只是簡單地說明了實驗步驟及要求,就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由于部分學生對實驗原理和要求沒有完全理解,再加上實驗操作技能有所欠缺(特別是平衡摩擦力的環節),致使實驗過程費時多且結果較差。課堂教學結束時,由于實驗小組沒有得出比較理想的實驗數據,教師只能將一組相對接近的實驗數據拿出來簡單地進行處理,誤差較大,勉強得出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這樣看來,本節課沒有完全達成預期教學目標,應該是一節失敗的課。
二、這節課的彌補措施
因為“探究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這節課沒有完全達成教學目標,就思考如何在下一節“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學中進行彌補。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沒有完全遵循教材的安排,而是先復習回顧上節課的實驗原理和實驗結果,明確該過程是物理學中常用的在實驗探究基礎上歸納物理規律的方法。物理規律的得出,除了采用實驗歸納的方法之外,還可以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采用邏輯演繹的方法。接著借助教材,利用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出動能定理的表達式,從表達式中給出動能的定義……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完成了動能和動能定理這節內容的教學,還彌補了上節內容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使學生比較了實驗歸納法和邏輯演繹法,滲透了科學方法論的教學,最終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兩節課后的反思
首先,每節課的教學安排不能太主觀,特別是涉及學生參與程度比較高的課堂。另外,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種教學的平臺,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需要有所側重、有所選擇。比如分析“探究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這節中兩個案例時,若僅重點分析第二個案例,就可以給分組實驗更多的時間,也有時間解決好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沒有預料到的問題,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可能比較好地完成。
其次,學生的實驗意識與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現在物理學科的周課時較少(在選修分班之前,周課時數只有2節),學生實驗的機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就導致學生分組實驗難以順利進行。若教師事先拍攝好“探究功和速度變化關系”這一實驗的規范操作過程,在學生分組實驗前將視頻播放給學生示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或者在實驗之前發一份引導性工作單進行開放性的點撥,將大大提高該實驗的效率。
最后,教學中也許某節課不能達成教學目標,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節課都是優質課。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需要智慧地調整教學安排,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如“動能和動能定理”一節課根據“探究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這節課的教學實際,將教學目標、教學流程進行了調整,將第一節課沒有完成的教學內容整合到第二節課中,而且從方法論層面對比了兩種得到物理規律的途徑,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曹義才.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表現性評價[J].物理教師,2016(7).
[2]尹衛兵.定性體驗與定量探究相結合有效突破教學難點[J].物理教師,2016(7).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