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蓮
摘 要:隨著國家對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特殊教育方面也開始受到了社會的重視。不可否認的是特殊教育的對象在社會上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為了迎合社會受眾的需要,照顧特殊兒童,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深入探究教學方法,使特殊教育對象獲得正常教育,根據實際教學模式達到正常孩童水平的教育效果。這樣的探究教學逐漸成為特殊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特殊教育教學方面,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國外的優秀教育經驗,借鑒其探究教學模式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提升特殊教育品質,促進特殊教育對象的積極健康發展。主要就特殊教育教學中的探究教學方式做以下論述。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學;師生互動;探究教學
特殊教育教學關系著一個主要由殘障兒童和問題學生構建的教學體系,對維持社會穩定和保證學生個人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教育工作者實施的探究教學應力求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其自信觀念和健全人格,承擔起教育、改造與治愈的義務,使學生感受到貼合型的教育,擺脫“有色眼鏡”的注視。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教師應關注特殊兒童的生活,在幫助學生適應生活的同時進行教育,教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學習生活,將學習、生活與學生的個人發展融為一體,掌握部分生活技能與學習技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充實與真實的生活情境。以下為特殊教育教學的探究教學方式。
一、教學特化,提高思維活躍度
在特殊教育中,教育活動集中在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與普通班跟班就讀這三個教育模式上,教學進度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調整,在滿足學生生活需要的同時,更加適應學習。教師將整體教學系統化、規范化,針對性進行特殊教育,評估學生身體或心理缺陷狀況,制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這種特教的形式要求教師大量給予示例和問題,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與解決,主觀探索,建立良好的認知模式,提高學生思維敏銳程度。
例如,創設法庭辯護情境,照顧聾啞學生設立無聲法庭,學生圍繞問題將自己的辯駁觀點打上投影儀,然后另一波學生通過探索、學習和查找資料對投影儀上的論點逐條反駁,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得到了較大的滿足。在這樣的開放課堂模式下,原本被身體或心理缺陷掩蓋住的光芒點能顯露出來,研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整體上能取得更為良好的特殊教育教學效果,加強特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樹立起自身自信榜樣。
二、課堂信息化,教學生活化
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應用信息數字技術于探究教學,特殊教育教學理念趨于現代化。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多元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拉近了學生心靈的距離,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因自卑或擔憂導致學生封閉的內心。同時,使教學生活化,關愛學生的成長,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習慣,在課程外的方面,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學用具,使特殊兒童享受同等質量的有尊嚴的生活,對于鍛煉學生自信能力有極大幫助。
舉例而言,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多進計算機房參與聊天及各類文件制作,拓展學生學習空間,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視角,利用手機等信息終端進行數據交互。教師積極對網路問題提問,考查學生尋找資料和探究的能力,促進不同學生思維的發散。同時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保持教學的自然性與流暢性,使學生產生親切感,降低對于特殊教育的抵抗心理,積極引導學生個體化構建生活經驗知識體系,促使特殊兒童完善對世界的認知與自我認知。
三、高頻次師生互動,具體化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與學生保持高頻次接觸,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進行早期干預,促進特殊兒童在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促進其各方面綜合素質能力的繼續提升,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一致性而充分重視其特殊性。針對性展開不同探究教學計劃,設立差異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流程方面,務必做到學生教育的細節化、具體化,從疾病狀況、身體素質到心理狀態都要關注,使教學更能散發出善意并讓特殊兒童感受到。總而言之,標準化、規范化、具體化的教學流程對特殊教育大有裨益。
比如,在與特殊教育學生交流中,教師應多運用肢體語言,更加突出個人情感,同時以眾多的激勵語言為輔。在條件合適時可利用表演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學生搭話,開解學生情緒,肯定學生的進步,激發學生的自信與自尊自強。在具體化教學流程中,應根據模板進行分步探究教學,保持教學節奏的規律性,在標準化和細節化之間平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課程氛圍和平等互助的朋友關系。
特殊兒童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盡管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外國的特殊教育模式與國內相比也存在一定分歧,但都是為了促進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成長,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和保有基礎的勞動能力,經歷正常化的教育。特殊教育學校或班級應采用探究教學法,分析國內外的特殊教育模式并對探究教學方法作出改良,尋求對特殊兒童更積極陽光且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特殊兒童受教育水平,鍛煉其工作勞動能力,進一步促使特殊教育的進步與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晶晶.國內外特殊兒童教育模式的探究[J].教師,2017.
[2]戚克敏.國外特殊教育有效教學研究及其啟示[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3.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