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本平
摘 要:語文作為我國文化結晶代表之一,其涵蓋了“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語文技能,也是對應教師群體的教學重點。語文學習不僅是學生掌握中文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學生能與周圍人進行良好交流的必要前提,所以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閱讀作為語文技能中的一項,其既能幫助學生接觸世界文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眼界,所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的目標。從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出發,從閱讀情境、閱讀習慣等多角度來具體闡述如何有效落實對應的閱讀能力培養策略,以期能為初中生群體提供更為高效的閱讀平臺,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語言雖然是一門語言學科,但實際上其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著較高要求。目前我國初中語文內容已經逐漸脫離最初級的拼音識字,在很多時候都開始走向文學鑒賞的方向,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言是一種考驗。縱觀我國初中生群體的語文閱讀情況,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的閱讀范圍都被局限在教材閱讀內,只有少數學生愿意或者有意識地進行閱讀拓展。因此教師群體應正視學生閱讀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嘗試設計更為合理的教學環節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帶領學生共同感受語文的魅力。
一、基于閱讀興趣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初中生的思想行為雖然相較于小學階段都有所進步,但依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監督。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閱讀主要是以文字為載體,但初中生的精力集中時長有限,所以長篇幅的文章閱讀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項易事。針對學生不愿意甚至排斥閱讀的表現,教師通過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在失去興趣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活動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更遑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此教師在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時,應先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盡可能地通過風趣語言、色彩豐富的圖片等多種形式來充實閱讀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自主閱讀積極性,使學生能為后期個人閱讀做好鋪墊。
例如,在《安塞腰鼓》的課時教學中,該課文主要講述的我國陜西地區的傳統民俗腰鼓,其中運用大量短句來營造全文激越的氣氛,但由于大多數學生更喜歡閱讀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所以在該課時的閱讀中很多學生都難以提起持續閱讀興趣。為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師在課前可先在網絡上收集關于安塞腰鼓的視頻與文字資料,并將其整理成閱讀導入課件。教師在請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前,先利用教室設備將課件播放,通過視頻音效和內容來立體展示人們擊打安塞腰鼓的豪邁與激情,以此吸引學生。緊接著教師再趁熱打鐵地帶領學生大聲朗讀全篇課文,將朗讀與閱讀兩者結合起來,促使學生自發產生閱讀意識,進而取得良好的引導閱讀效果。
二、基于閱讀情境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情境教學是語言藝術類學科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要求教學者能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營造出貼切的教學情境。閱讀是文字與人類交流的一架橋梁,也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力工具,而合適的情境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的閱讀進程。在閱讀情境設計方面,很多教師都會以多媒體技術為設計核心,一昧地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堆砌情境,以為這樣便能給予學生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卻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情境而影響閱讀效果。對此教師在基于閱讀情境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時,應重視教學語句美感在情境設計中的必要性,用真摯誠懇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進一步地帶動學生投入閱讀活動中。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課時教學中,為能給學生打造出更為符合自身閱讀體驗的閱讀情境,教師可先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為學生朗讀全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好情感表達和抑揚頓挫的節奏。隨后教師再結合相關課件具體展示與課文內容大致相符的濟南冬天景色,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這篇課文在描寫濟南冬天時重點描寫了什么地方?”“你們覺得這篇課文描寫的景色美嗎?”通過源源不斷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將書面閱讀內容轉化為更容易接受的口語表達,從而降低課文的閱讀難度。同時教師還可運用一些手勢和肢體語言來表達冬天山峰被雪掩蓋的冷冽,突出寫景的生動,最終令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所在。
三、基于課后閱讀拓展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我國初中生已經能自主閱讀,但因為教師并沒有刻意強調拓展閱讀,而學生個體的學習精力有限,也對這方面不甚重視,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課后閱讀都是一紙空談。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本身需要學生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所以課堂閱讀只是相關能力培養的一部分,課后閱讀環節才是重中之重。初中生群體的自我管理能力依然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督促才能全部發揮作用,所以教師在落實課后閱讀拓展時,既要幫助學生選擇符合個人閱讀水平的文學作品,也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產生自主閱讀意識,使學生能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對包括字音、字形的語文基礎知識、文章句型表達鑒賞、文章思想情感分析等語文方面的素養。
例如,在《桃花源記》的課時教學中,該文言文作為描述“世外桃源”的故事,其中的文言句式十分異常,更是衍生出“無人問津”等成語。所以在該課時的閱讀拓展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后先通過網絡、實體書籍等多種形式來查詢相關的寫景類文言文,并挑選出個人最為喜歡的一篇。由于文言文一般篇幅較長,且生僻字較多,學生的閱讀難度較大。對此教師可提示學生將此類閱讀過程稱為“過關游戲”,即根據文言文難度層次來設計關卡,如第一關是了解對應的寫作背景,第二關是找出全文所不認識的字詞,第三關則是翻譯個人認為比較特別的語句,以層層遞進的形式將閱讀拓展環節具體化,使學生有著明確的閱讀目標。除此之外,教師為能保證學生能做到拓展要求,還應定期搜集學生的閱讀筆記進行檢查,避免個別學生在課后閱讀中偷工減料。
四、基于寫作應用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在教師和學生眼中,寫作可以說是最考驗個人語文教學水平和學習水平的環節之一。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時,會發現很多學生都在寫作時甩不掉慣性思維,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形式都沒有多大差異,在敘事時無法抓住描寫對象以及事件的特點,在議論時又不能用具備足夠說服力的素材來銜接論點,這使得教師的寫作教學停留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而閱讀能讓學生從他人作品中汲取到精華所在,這對于個人寫作水平的提升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閱讀能力不僅是要求學生“會讀”,更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以此彌補自身語文學習的不足之處。對此教師要嘗試將閱讀與寫作這兩者進行深度結合,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得到質的飛躍。
例如,教師在開展以“青春隨想”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時,可先向學生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青春是什么?”并請學生在草稿紙上寫下自己對該問題的想法,接著將草稿紙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換,以此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樣化的思考方向。隨后教師再用相關的文獻向學生展示毛澤東、愛因斯坦等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事跡,請學生感受“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的激勵。同時教師也可請學生在課前搜集和閱讀關于青春類文學作品,如《綠山墻的安妮》,將閱讀感悟作為寫作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如此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邏輯關系,又能很好地落實他們的閱讀應用。
五、基于情感教育設計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初中生群體正是處于心理敏感、情緒起伏較大的青春期,外界事物對他們能產生不可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開展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情感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閱讀是作者通過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個人情感,因此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一二。對此教師應把握住閱讀的這一隱藏特點,將情感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讀,而是深入到情感層面進行閱讀,進而能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逐漸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表達個人情感,幫助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度過青春期。
例如,在《背影》的課時教學中,該課文主要表達的作者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父親的懷念之情。為能更輕松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先請學生仔細閱讀全文,并要求學生回憶“日常與父親相處的小細節”,并在課文內容中尋找相似點。同時教師還可利用教室設備播放歌曲《父親》,以歌曲加速催發學生情感。隨后教師再用深情懷念的語氣為學生朗誦全文,徹底勾起學生對“父親”這一名詞的特殊情感。緊接著教師再引入如何向家人正確表達個人情感,使學生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無須多言。相關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既要體現出個人優秀的語文專業素養,也要處理好學生現有的閱讀問題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沖突,明確認識學生閱讀能力的好壞對于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影響。同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盡量以科學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生能在初中語文關鍵學習時期中獲得高效的閱讀學習效果,以此進一步推動我國初中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高明禮.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園(中旬),2018.
[2]王瑞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7.
[3]危富華.閱讀,悅讀:論初中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6.
[4]施翠林.“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18(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