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增娟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小學生全面且和諧地發展則離不開德育。實現新課標的要求,需要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小學生數學知識、技能及能力的培養,而且更需要抓好小學生的德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新課標將思想品德教育置于極為重要的地位,提出“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引起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根據自己的長期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小學生一直在心中自問,為什么要學習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正確的學習目的引導,使小學生明白學習目的是生存及更好地生存。要使小學生懂得不僅是為自己的生存而學習,更是為國家與民族的生存而學習這樣一種正確的學習目的。數學是我們在生活與學習中一種必須的大眾工具,它能幫助我們處理數據,進行運算與證明,它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是重大技術開發的源泉,它對提高我們的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等方面具有極為獨特的作用,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淺出地為小學生講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小學生認識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進而逐步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不斷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樹立為國家富強、為民族的繁榮、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學好數學。
二、培養民族自尊心
我們中華民族是有五千載文明歷史的古老民族,幾千年來數學成就不勝枚舉。我們小學數學在教學中插入一些我國古代數學家及其勵志事跡與偉大成就,適時引用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教育,讓小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我們祖先的高度智慧,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尊心。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早在商代,我們的祖先就發明并掌握了“十進制”,從現今發現的散布全國的商代陶文與甲骨文中就可看到。十進制的記數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進、最科學的記數法,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在部編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學時,我會有意識地通過講述使小學生了解早在春秋戰國的時代就發明了九九乘法表,后來向東傳入高麗、日本,經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在世界各國流行。這一課的學習后,學生深深感嘆我們祖先取得的成就。
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引用我國數學史上的光輝成就對小學生進行愛國教育,講述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與陳景潤等聞名于世的數學研究成果,激發起小學生努力學習的勁頭,小學生暗下決心長大后報效祖國,立下為國爭光的壯志。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把反映現代化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數據與統計材料編成小學生感興趣的習題,讓小學生通過習題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共享生活水平不斷大幅提高的喜悅之情,共同感受祖國發展的脈搏,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運用直觀的數學圖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有形象且直觀的特點,具有鮮明的說服力與強大的感染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教學時,我讓小學生把本班考試成績繪制成統計圖表,并經計算得出平均分數,再用圖表與數據形式與其他班級進行直觀比較。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把自己與班級極為自然地相互聯系在一起,清晰明了地看到個人同集體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提高班級平均分。小學生通過相互討論明白了只有自己的成績提高,班級平均分數才能提高的道理,以此強化小學生集體主義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在集體中的責任,對他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五、對學生進行法治及環保教育
數學教材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德育內容。例如:在教學稅率問題時,我通過講讓學生明白,依法納稅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從小培養小學生依法納稅的法治意識。在教學“更大的數”一課時,通過讓小學生計算全國的一年用紙量,然后換算成需砍伐掉多少棵木材的問題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方面的教育。
六、總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新課標的要求,它勢在必行,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小學數學教師長期的堅持不懈,抓住一切可用的時機,在教學中適時不斷滲透德育,有機糅合小學數學與德育教學內容,使數學學科內容和德育內容做到統一和諧。
參考文獻:
[1]馬康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工作的滲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8).
[2]馬蕊.讓德育之花開在小學數學之中「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0(10).
[3]吳梅.關于小學德育理念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3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