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 毛遠熊
摘 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的城鎮居民開始尋求個性化、高質量的閑暇旅游體驗。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產業,既能夠提供回歸自然的農事體驗,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又能極大地提高傳統農業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基于此,結合西秀區舊州鎮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優勢條件及現狀,梳理出了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后提出了發展的對策及建議,旨在為該鎮及周邊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休閑觀光農業;現狀;建議;西秀區舊州鎮
中圖分類號:F327.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5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休閑方式。據智研咨詢集團《2017—2023年中國鄉村旅游行業分析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6萬元,而其利用休閑時間進行鄉村旅游的平均比例也提高到了73%[1]。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農業和旅游業結合的交叉新興產業,是依托農村當地生態環境、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吸引游客進行采摘、休閑、垂釣、療養以及觀光等消費的一種改造傳統農業的新型現代農業業態[2-3]。休閑觀光農業在提高農業綜合利用效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挖掘和傳承農耕文化、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4],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提供了有效的切入點,其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平臺載體優勢和影響力勢必將不斷凸顯。
近年來,貴州省瞄準“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戰略定位,以建設旅游大省為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氣候、地域及民族文化等特色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多彩貴州”品牌逐漸深入人心,旅游產業發展成效顯著,游客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與支持下,有著安順“米糧倉”“小江南”等美譽的西秀區舊州鎮成為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鎮,以小城鎮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及脫貧攻堅為契機,主動融入黃果樹-花溪-格凸河黃金旅游圈,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挖掘和打造屯堡特色文化品牌,休閑觀光農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2018年,舊州鎮共計接待游客約40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2.035億元。休閑觀光農業無疑將成為未來一個階段舊州鎮乃至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1 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優勢
1.1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2014年底及2016年底相繼開通的貴廣高鐵及滬昆高鐵,打開了貴州省通往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的快速通運大門,這無疑是貴州省走向全面發展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時代標志,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貴州省各地(州、市)、縣(區)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時空差距[5],對于聯絡珠三角地區顯得尤為明顯,“四小時經濟圈”的逐漸形成讓周末往返兩地成為可能。此外,2018年初全面開通運營的安紫高速,作為貴州公路網中的南北大動脈,與多條高速互通連接,成為貴州乃至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高鐵及高速公路沿線站點的落成,倒逼沿線地區的旅游資源進一步開發,也為西秀區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提供了良好發展契機。
西秀區舊州鎮地處貴州省西秀區東部,距西秀區行政中心所在地約25 km,距省會城市貴陽市約70 km。隨著國內旅游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安順西站、平壩南站的落成以及安紫高速的貫通,加之鄰近滬昆鐵路、滬昆高速、花安高速、貴安大道等重要交通主干線路的輻射作用,西秀區舊州鎮方便快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近年來,來自廣州、深圳、重慶、貴陽等大中型城市的游客絡繹不絕,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1.2 農業基礎條件優越
西秀區舊州鎮轄區總面積116 km2,耕地面積2 293.6 hm2,總人口12 170戶43 235人,其中農業人口11 076戶36 504人(據2018年底數據)。舊州鎮位于安順市老落坡山脈南麓邢江河岸,西鄰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云貴高原東部的洼地丘陵地形,年平均氣溫14.3 ℃,年均降水量1 360 mm。轄區內地勢相對較為平坦,土地肥沃,盛產優質大米,有遠銷各地的山藥、折耳根等特色產品,有又鮮又辣的舊州紅辣椒,發展農業基礎條件優越,是安順市的農業大鎮。近年來,以脫貧攻堅契機,舊州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現代設施蔬菜種養殖業發展效益逐漸顯現,包括茶葉、中藥材、茭白、西紅柿在內的多個效益產業競相發展,農業產值不斷擴大。
1.3 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1.3.1 文化資源優勢
舊州鎮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的聚集地,也是黔中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600多年的屯堡文化,不僅孕育出了屯堡地戲、花燈歌舞、農歷“五·二八”、苗族跳花節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還締造出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面具雕刻、蠟染、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著各地游客到此品味。
1.3.2 自然資源優勢
舊州鎮境內山水連綿,自然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56%。鵝項水庫、平寨水庫等生態水體為百姓的生產生活及旅游開發提供了支撐。轄區內蜿蜒而過的邢江河水清澈、水源豐富,河岸周邊植被茂盛,風景宜人。2019年年初,邢江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落成也進一步將其生機和活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1.3.3 氣候條件優勢
地處黔中腹地的地理位置賦予了舊州鎮獨特的氣候條件,該鎮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可滿足不同季節、各類游客前來觀光的需求。尤其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30 ℃高溫天氣時,地處黔中腹地的舊州鎮20~27 ℃的涼爽天氣也是舊州鎮獲得大量省內外游客青睞的原因。
1.3.4 品牌建立優勢
近年來,作為國家AAAA級文化旅游風景區的舊州古鎮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業態不斷豐富,土司食府、舊州客棧、魯氏會館等上百家旅游業態不斷發展壯大,提升了古鎮的可玩性。2015年9月,占地467 hm2的“山里江南”休閑旅游度假綜合體正式開門納客,通過文化展示、特色美食、花海觀光等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同時,隨著以浪塘村為首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入,一大批主題農家樂及民宿不斷涌現,舊州鎮鄉村旅游品牌逐漸深入人心。
2 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 缺乏科學統籌規劃,農業+旅游業融合不夠
目前,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主要以“山里江南”休閑旅游度假區為帶動,群眾在政府引導下自主開發為主,市場定位不夠準確,經營隨意性大,缺少科學統籌規劃和論證,布局不盡合理,發展規劃相對無序,休閑觀光農業以花卉欣賞、果蔬采摘及農家樂為主,旅游體驗項目仍停留在簡單的效仿階段,形式較單一。僅形成部分觀光單體,創意性、深層次多產業融合開發較為欠缺,產業化程度弱、產業鏈聯結不夠緊密,多游客選擇當天來當天往返。農業沒有向二三產業形成轉移融合,充分發揮效益,獲取收益。
2.2 文化發掘程度有限,主題開發不夠深入
舊州鎮雖然擁有豐富的歷史及民族農耕文化資源,但現階段所呈現的休閑觀光產品仍缺乏對優勢文化資源深層次的發掘和利用,難以形成特色亮點和核心競爭力。比如,對已有600余年歷史的大明屯堡農耕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程度不夠,無法區別與其他地區形成獨有的游覽主題。輸出產品文化內涵及主題不鮮明、趣味性不強,不僅難以提高產業附加值、提高效益,更無法引發目標游客群體產生思考回味,吸引多次消費。
2.3 相關專業人才缺乏,服務管理水平有限
雖由政府牽頭成立了農旅投資有限公司,各村建有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提升了農旅結合發展的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但目前舊州鎮及周邊地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新生勞動力從事農業發展意愿依舊偏弱,造成農旅從業人員大多年齡偏大或專業素質不高,能滿足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明顯不夠。傳統從業人員服務水平不高,對于新型休閑觀光農業的政策導向、管理理念、產業轉型及發展規劃思路等方面把握不足[6],不僅難以對現有產業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管理,而且在消費市場的調研上缺乏科學的方式方法,造成發展規劃前瞻意識不強。
2.4 產業用地矛盾突出,建設用地控制嚴格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舊州鎮及周邊鄉鎮發展都面臨存量建設用地不足的現狀,一方面體現在基本農田保護與城鎮建設發展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土地流轉成本過高。在考慮經濟成本的條件下,農業產業發展可利用的土地多數位于山坡或溝壑處,耕地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規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與旅游業規模化融合發展。此外,部分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規劃用地,如區內“山里江南”休閑旅游度假區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受耕地紅線保護及建設用地控制等政策限制,難以完善以滿足發展配套需求。
2.5 推介智慧化程度低,營銷推廣環節薄弱
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產品僅靠傳統的電視、電臺、報刊、雜志等傳統媒介宣傳,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電子客票、主題APP等新媒介宣傳推介手段還有待開發。以區內蝶戀花海為例,區內已實現WiFi全覆蓋、主題宣傳片及主題歌也陸續發布,但微博、微信公眾號、主題APP均遲遲未能進入公眾視野,游客不能通過當下最常用最便捷的方式快速準確地獲得景區相關信息。管理者主動營銷推廣意識不強,特色商品、餐飲及住宿等電子商務發展滯后,尋求與第三方合作的意識也有待提升。
3 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強化科學規劃,著力打造精品項目
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要在摸清舊州鎮現有資源底數的情況下,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謀篇布局,盤活建設用地資源,探索符合舊州鎮及周邊地區發展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編制符合地方實際的發展規劃。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打造形式多樣的精品休閑觀光農業體驗項目。如利用山坡區域開展團隊登山、露宿營地、戶外農事體驗、親子教育等項目,利用地勢平坦區域開展農家樂休閑度假、垂釣、美術寫生、婚慶攝影等項目,依托文創園等基地開展藝術創作DIY體驗學習,依托現代設施農業大棚開展科技農業展覽觀光及知識科普,依托古鎮房屋建筑及民俗文化活動等發展農耕文化展示觀光等,分區域打造主題鮮明的項目,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提升游客收集水平。
3.2 挖掘文化資源,形成地方特色品牌
舊州及周邊地區孕育的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土司文化及600年歷史黔中大明屯堡文化,其神秘而豐富的內涵及其外延都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應結合特色服飾、建筑及娛樂方式深度挖掘舊州獨有的地方耕讀特色文化,政府、當地鄉賢雅士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及旅游發展公司要形成合力,以“五·二八”民俗節日、屯堡人家過大年、花燈歌舞、屯堡面具節、油紙傘節等時令風俗、民間技藝等旅游活動為載體,加強民俗文化與休閑農業的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的特色觀光休閑農業[7],打造舊州鎮及周邊鄉鎮特色名片,豐富旅游過程中的文化內涵體驗。
3.3 推進“六產”融合,提升農業產業效益
在立足農業、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擴大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等高效農業產業規模和提升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適度引進或尋求與農業初加工生產線的合作,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及農業產業效益。同時,堅持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8]。打造產景、產育融合的示范基地,用一種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業態組織進行融合,模糊產業邊界,實現“1+2+3=6”的有機疊加[9],延長產業鏈,構建有機經濟體。例如,引進先進技術,將本地種植的青菜、茭白、油菜花等蔬菜設計成可供觀賞的排列造型。此外,探索循環農業發展。如將蔬菜作為制作豬食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同時回收豬糞用于食用菌發酵種植,食用菌廢渣再深施在果蔬園以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品質,以循環利用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此過程中,既可建立現代農業各環節科技展示,也可開發豬糞收集體驗等城市鮮有的傳統農事體驗。
3.4 強化招才引智,培育一批職業農民
人才是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培訓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休閑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政策機制入手,建立優秀人才定期或自愿長期服務鄉村發展機制,從現代農業發達地區或高校師生中,引進一批對現代化農業有興趣、對農村農民有感情、有專業化背景的技術人才,從資金扶持、社會福利、發展提升渠道等多個環節給予支持和保障,引導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此外,通過與高校及發達地區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通過職業技能授課、田間現場教學、外出參觀學習等方式,組織現有人員進行休閑觀光農業運營等各個環節交流培訓,培育一批有思路、能力強、敢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學習借鑒現代農業發達地區經驗,探索引進新型職業農民認證及職稱評定辦法,為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提供條件和支撐,不斷增強隊伍造血能力。
3.5 注重市場推廣,實現精準營銷推介
緊盯貴陽、重慶、廣州等客源市場,立足周邊中大型城市后花園的定位,針對都市群體需求采取針對性創意廣告的精準營銷。一方面,常態化利用地方風俗節氣及大型主題活動進行宣傳造勢,借鑒各地傳統豐收節、葡萄節、西紅柿節等大型主題活動及各級文化及體育盛會的舉辦,提升整體關注度。事實上,安順市承辦的兩屆環中國自行車賽都選擇舊州作為途徑賽段,舊州古鎮榮獲2018年最美古鎮賽段稱號,極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O2O(Online to Offline and Offline to Online)模式,將線下產品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全面的旅游產品信息,聚集有效的消費群體[10]。采用微信、微博等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機APP進行推廣宣傳,同時尋求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利用美團、大眾點評、抖音短視頻等平臺對城市鮮有的鄉村特色產品進行營銷推介,逐步提升宣傳和經營智慧化水平。
4 結論與展望
1)相較于貴州省內多數的鄉鎮,西秀區舊州鎮小城鎮建設成效明顯,同時得天獨厚的生態發展優勢及市場定位優勢,使其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在周邊鄉鎮范圍內起帶了很好示范推動作用。總體上說,發展水平已然處于其他省內鄉鎮的前列。
2)盡管起點較高、發展優勢明顯,越來越多較為成熟、市場接受度較好的單個產品及業態已逐個涌現,但總體上西秀區舊州鎮以及周邊鄉鎮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仍然存在諸如缺乏統籌規劃、農旅融合不足、文化發掘不深、用地愈發受限、宣傳智慧化開發不夠等問題和不足,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
3)目前舊州鎮及周邊鄉鎮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足,仍需進一步研究總結,以不斷拓寬發展規劃思路,全面提升現有發展水平。另外,受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政府、相關民間組織及公司業主等各方主體仍需進一步提高認識,探索溝通渠道,有效形成合力。相信在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下,西秀區舊州鎮休閑觀光農業將成為該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撐點,也將進一步帶動該地區成為更多省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 智研咨詢集團.2017—2023年中國鄉村旅游行業分析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Z].2017.
[2] 張芬.新疆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評價體系的建立與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2):201-206.
[3] 田娜,俞穎奇,余天艷,等.黔西南州休閑觀光農業資源評價研究[J].南方農業,2018,12(11):125-129.
[4] 郭煥成,呂明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8,28(4):640-645.
[5] 范莉娜,余艷.貴廣、滬昆高鐵對貴州區域旅游空間格局的影響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9-12.
[6] 竇佳.北京觀光農業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24):59-60.
[7] 張紅英.發展觀光休閑鄉村旅游的機遇與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7):229-230.
[8] 吳江海.旅游如何成為鄉村振興的“風口”[N].安徽日報,2018-07-16.
[9] 王德剛.農業旅游代際特征與盈利模式研究[J].旅游科學,2013,27(1):81-82.
[10] 賈文藝.我國O2O電子商務模式發展概述——基于現狀、問題及對策的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24):60-62.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