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雅楠 張盼盼

摘 要 水資源是基礎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同時也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地區存在著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現象,嚴重阻礙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基于此,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水資源利用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甘谷縣水資源的特點及基本情況,提出相應的供水保障措施,以期能夠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甘谷縣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59
水和水資源的概念不同,目前,水資源的概念還沒有明確定義。陳傳友等[1]人認為水資源是指水體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氣降水補給,具有一定數量,可以循環再生,且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的資源,其數量上是地表、地下徑流的總和。近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現象一直存在[2]。基于此,通過分析甘谷縣水資源利用現狀,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水資源保障策略,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 甘谷縣概況
甘谷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中游。地理位置在東經104°58′~105°31′,北緯34°31′~35°03′,東鄰秦安縣、麥積區,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全縣共有5鎮10鄉,南北長60 km,東西寬49 km,總面積1 572.6 km2。
2 甘谷縣水資源利用現狀
甘谷縣境內水系主要有藉河、清溪河、渭河及其支溝馬務寺溝、金家灣溝和海子溝,水資源供給主要由引水、提水和地下水3部分構成。甘肅省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渭河寶雞峽以上用水量主要從農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漁畜用水量、工業用水量、城鎮公共耗水量、居民生活耗水量、生態環境耗水量等6個方面統計,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除工業用水量呈下降趨勢外,其他用水量都有所增加。
3 甘谷縣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
渭河寶雞峽以上流域降水分布不均。甘谷縣是一個水資源極度貧乏的地區,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803 m3,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 185 m3的36.8%,為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 100 m3的75%,其中自產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141 m3。
3.2 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
據2003—2012年甘谷縣平均供水量統計結果,地表水供水占總供水量的80%,地下水供水占總供水量的17%,其他水源供水占總供水量的3%。飲用水水源全部為地下水,非常規水源(其他水源)利用量嚴重偏低,只占總供水量的3%;農田灌溉用水(地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80%,用水比例偏高,這說明甘谷縣水資源在各行業之間的配置不盡合理,水資源利用結構有待調整。
3.3 水資源整體利用效率不高
2012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已降低到114 m3,與往年相比工業用水效率有了較大提高,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60%左右,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利用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農業節水設施和節水技術較為落后也會導致水資源利用率較低。此外,城鎮供水管網漏失率偏高、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生活用水量偏高、沒有相關的污水處理設施等都會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低。
3.4 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
甘谷縣水資源表現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局面。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的矛盾、控制用水需求合理增長、維持甘谷縣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4 水資源保障策略
目前,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限制甘谷縣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使有限的水資源支撐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當下城鄉規劃的主要問題。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之上,科學合理地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4.1 全面推行建設節水型社會
為達到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要在甘谷縣范圍內全面推行建設節水型社會。隨著工業化快速發展,工業用水量呈顯著上升趨勢。因此,在工業發展中,要發展節水型產業,提高用水效率,并將符合用水水質標準的城市再生水再處理補給工業用水、城市生態用水等,來緩解工業用水的需求。生活節水方面,需要加強生活節水宣傳工作,提高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建立農業節水示范基地,帶動甘谷縣農業節水管理,堅持水利節水措施與農技節水措施相結合,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糧食主產區的排灌骨干工程建設,推廣噴灌、微灌等先進灌溉技術。
4.2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甘谷縣農業用水占水資源分配的80%以上,但是農業創造的總產值遠遠低于其他產業,不足總GDP的30%。因此要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農作物種植格局,發展節水型農業,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從而減少農業水資源利用量,使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4.3 加強地下水開采管理
地下水是甘谷縣重要水源之一,除農業用水外,其他行業用水中地下水源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其中生活用水全部來自于地下水,因此保護地下水資源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相關部門應制定甘谷縣地下水管理規定,嚴格管理地下水資源,并對全縣范圍內地下水開采進行統一管理,嚴格地下水取水許可制度,對開采量進行控制,保護地下水資源。
4.4 提高應急供水管理能力,做好后備水源保障
將城市再生水和雨水資源等非常規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能夠增加供水途徑,降低水資源消耗,可代替部分新取用水,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如將污水處理廠經深度處理后符合標準的水用于工業冷凝、城市綠化中,將雨水沉淀、過濾后應用于農業灌溉、城市綠化中,以緩解城市供水壓力,節約水資源。此外,還應加強建設水資源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備用水源及多水源保障方案,應對極端干旱氣候下水資源供給。同時,建立水資源事故應急反應機制,應對突發供水事故,提高甘谷縣安全供水能力。
4.5 開源節流并舉,推進水利工程建設
甘谷縣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不均衡,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宏觀層面上,國家要大力支持地方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宏觀優化配置,發揮水資源更大效能有很大推動作用。在微觀層面上,要全面推行建設節水型社會,提倡人們節約用水,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壓力[3]。
5 結語
針對甘谷縣水資源利用現狀,要科學合理地實施水資源保障措施,通過開源節流并舉的方式緩解區域水資源壓力,提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以保障區域經濟發展所需水資源,從而解決區域跨越式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矛盾,更好地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傳友,王春元,高迎春.論水資源學[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2(2):1-6.
[2] 孫景生,康紹忠.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與節水灌溉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0(2):1-5.
[3] 劉燕,胡安焱.渭河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空間分異特征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3):81-8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