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杰
摘 要:高三是學生高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針對性復習,這樣才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在高三復習中生物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教師應該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生物復習的效率和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與前提。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合理為學生創建高三生物復習策略,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實際出發,保證生物復習的質量。基于此,本文重點闡釋了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三生物復習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三生物復習;策略
引言
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復在習的同時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在高中復習中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和前提。高三復習的壓力比較大,教師應該積極結合學生學習的狀況和自身特點進行教學。通常情況下,教師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復習。同時,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復習的壓力,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復習。
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界定及解讀
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定義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定義,生物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生物學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學習生物學內化的帶有生物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成分。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要素分析生物學核心素養由四個要素組成: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要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基礎和支柱;生命觀念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互為倚重,理性思維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內涵,科學探究是理性思維的實證過程;在形成生命觀念、進行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義務本能。
(一)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指的是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相關事件和現象的品格和能力。學生應該在較好地理解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指導探究生命活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二)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指的是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理性思維,如能夠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指的是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在探究中,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勇于創新。科學探究的最高素養水平為一系列的能力所組成:
(1)觀察能力:能夠恰當選用并熟練運用工具展開觀察。
(2)提出問題的能力:針對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提出清晰的、有價值的、可探究的生命科學問題。
(3)制訂并實施方案的能力:基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設計并實施恰當可行的方案。
(4)獲取證據或數據的能力:運用多種方法如實記錄,并創造性地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實驗結果。
(5)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能夠在團隊中起組織和引領作用,并運用科學術語闡明實驗結果,展開交流。
(四)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指的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和關愛生命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二、樹立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主要就指的是在經歷過證實之后所產生的觀念和想法。這也是能夠對一些現象進行解決的能力和品格。生命觀念主要是強調了人們所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和相互聯系。通常情況下,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高三生物復習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兩點。
(一)核心概念的掌握
主要就是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能夠展現出比較系統化和整體化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在復雜的知識體系中能夠總結出比較核心的內容。
(二)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對概念扎實掌握的情況下,就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原有的知識認知,更好地延伸知識等相關核心內容。在高山生物復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從整體上展現出生物知識的脈絡,使得核心概念更加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逐漸提升知識的綜合性。學生還應該把關注點放在非線性知識之間的關系上。
三、培養嚴謹而富于理性的思維方式
理性思維指的是基于尊重事實、證據、嚴謹求知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思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崇尚并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理性思考、歸納、總結等一系列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其規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理性思維。
四、自覺關注科學的探究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據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多為片段性的探究,每個探究活動可突出訓練幾種探究技能。如,觀察、分析、計算、比較等技能,這些技能的養成并不能輕易獲得,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反復強化訓練,通過運用這些技能來分析、探究解決現實問題。可以說,只有通過高中生物學習中系列探究活動的訓練,學生的探究技能和水平才會得到逐步提高。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主要就是指在認識科學本質、技術、社會和環境等的情況下,促進人們對這些內容形成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責任感。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積累知識、提升能力和養成素養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其中也正好展現出了新課程教育改革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會樹立社會責任感。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還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高三生物復習一定會變得更加高效,學生所學知識會更加牢固,并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學生應有意識地關注生物學相關議題,理性辨識科學與偽科學;傳播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省自身所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物學發展史,選取在生物學發展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生物科學家作為案例,不僅要介紹生物科學家的成就,還要透過他們的成功過程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會讓學生受到深刻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例如,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的發現者談家楨、“童魚”的創造者生物學家童第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美籍華人生物學家、“克隆牛之父”楊向中等,從他們身上都集中體現出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回報祖國、造福社會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真實的事跡,巨大的貢獻,會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責任意識。教師還可以結合近年來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狀況,使學生感同身受,提高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意識。
六、培養理性思維
科學思維主要指人們從理科的角度出發,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相互關系產生的一種認知方式。這主要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而且,在當前高速發展的生命科學狀況下,教師在高三復習中就應該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并著手于生命科學的研究和分析。教師在引領學生復習的過程中,就應該為學生創建新穎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樣,就會歸結到知識本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科學的思維解決問題。
七、巧妙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就是指在提出問題的情況下,進行猜想和假設,隨之制定出實驗方案,最終對結論做出相應的解釋。同時,還需對研究的結果進行交流、分析和反思。總的來說,科學探究涵蓋了問題、證據、解釋、交流和合作等多個方面。我們都知道生物學是把實驗作為載體的一個自然科學。其中涉及的生物學規律都是需要實驗的驗證。因此,在高三復習階段,教師也應該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實驗,或者進行實驗演示。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三教學的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對各知識點的講解落實,同樣要關注通過各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也就是說,教師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由單純的習得知識到提升能力的遷移上。要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把重點放在優化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對知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學習思維的培養上。這是一種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學生學習方法論的培養。面對新課改生本思想的核心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找到學生情感的連接點,精心設計教學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環節,為高三學生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創造良好的人文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徐連清.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備考策略研究[J].中學生物教學,2017(9):16-19.
[2]丁海華.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實施路徑[J].中學生物學,2017(33):36.
[3]史佳琴.例談理性思維在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學,2017(33):78.
[4]李亞斌.高中生物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7(16):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