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自護能力;意識;成長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50—01
農村的幼兒大多數由家中年齡較大的長輩照顧,而老一輩人知識水平較薄弱且較為溺愛幼兒,致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自護能力相對較弱。當前,這一問題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對于留守兒童自護能力的培養,幼兒園、家庭、社會應當共同付諸實際行動,研究其培養方法,為他們創造一個溫馨、和諧、安全的成長環境。
一、幼兒園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逐步培養留守兒童自護意識
幼兒園是幼兒真正接觸知識教育的學習場所,教師除了教授幼兒最基本的知識外,還應該結合社會實際組織開展安全知識課程。教師可結合相關案例與實際生活,在留守兒童在校學習期間不斷灌輸安全知識,包括心理健康、安全隱患、食品安全,等等。在幼兒的頭腦中逐漸有了安全的基本知識后,教師再教授幼兒在面對相應狀況時如何解決問題。教育方法應循序漸進,使自護意識深入留守兒童心中,從而培養其自護能力。
例如,幼兒園重在培養留守兒童的能力,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幼兒園可結合其年齡特點開展安全教育課程。如,教師可帶領他們一起做“丟手絹”游戲,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結合實際提醒他們在圍著大家所坐好的大圈轉時要注意腳下,兩人在追逐過程中要控制速度,避免摔倒受傷,同時避免使其他小朋友受到傷害。通過教師與幼兒做游戲的方式,教師將可能出現的危險提前告知幼兒,這樣一來,幼兒在聽了教師的話后提前預想到可能出現的場景,在玩的過程中培養自護能力。
二、指導家庭成員適時講解日常安全知識,營造安全成長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環境中有很多安全隱患,如在農村中有外來人口流入時,幼兒面對這一情況會有怎樣的反應;面對家中帶電家用電器,幼兒該如何正確使用,等等,這諸多的問題應該受到家庭的關注。因此,家長應當與家中照顧孩子的老人及時溝通,預防安全隱患的發生,并教會孩子如何巧妙應對,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例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電被逐漸應用在我們生活中,并且發生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家中的電器是最常遇見的,因此,家長可以此為例與孩子共同觀看《隱形的翅膀》這一勵志電影。電影中講述了一個女孩在放風箏時觸到高壓電時失去雙臂的故事,通過觀看電影,要告訴幼兒電的危害。家庭成員共同觀看電影的形式淺顯易懂,能培養幼兒的自護能力;同時,可培養幼兒像電影主人公一樣做到自立自強。
三、邀請社會執法部門定時進行安全知識講座,為留守兒童成長保駕護航
相對于城鎮的幼兒而言,農村留守兒童所接觸的教育設備較落后,教育環境較惡劣,但是農村留守兒童也是將來建設社會的源泉力量,應當受到社會各界與相關部門的關注。因此,幼兒園與當地教育機構應當聯系相關部門定期為農村留守兒童開辦知識講座,向幼兒宣傳安全知識;還可結合相關案例為幼兒播放相關視頻,使幼兒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自護的目的。
例如,勞教所是對關押犯人進行教育改正的地方,幼兒拐賣的案例屢見不鮮,并且有很多類似案例。幼兒園可以與當地相關部門提出申請,邀請當地勞教所工作人員來幼兒園為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培訓。培訓時,找相應人員扮演陌生人營造事件環境,并帶領幼兒參與其中。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幼兒面對陌生人交談時的自我保護能力。在情境活動結束后,執法人員為幼兒播放陌生人與幼兒交談后將其帶走的視頻,使幼兒在今后遇到陌生人時會自然產生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幼兒的安全問題,面對農村的留守兒童同樣如此。從小開始,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親情教育相對于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對于其自護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社會各界應當齊心協力,解決其面臨的安全隱患,為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后顧之憂,為社會貯備人才力量,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留守兒童自護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025)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