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促使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的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大幅度提升,針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加以深入、有效的探索十分必要。該文主要圍繞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展開了探討,簡要闡述了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具體的改革實踐思路及過程,以期為有關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高職院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c)-0131-02
基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醫學模式的不斷變化,社會對助產人員應具備素質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西方國家已經將助產和護理分離,但在我國,助產依舊屬于護理專業范疇內,實施的相關教育已經以大中專為主,本科學歷助產人才極為缺乏,針對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以探索,積極促進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整體質量十分重要。
1? 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分析我國社會對助產人才的現實需求以及現如今助產依舊屬于護理專業范疇的特點,將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面向對象主要包括社區衛生及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以及有關的各事業、企業單位,在各級醫療機構中進行社區護理、臨床助產以及婦幼保健護理等工作。培養出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現實需求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掌握助產及護理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心理素質及職業道德較高的助產專業人才[1]。
2? 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2.1? 改革實踐思路分析
助產專業屬護理專業的一部分,高職助產專業學生在通過結業考試以后,需要考取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助產士資格證書則需要學生畢業后在相應單位從事兩年助產崗位后,通過省級的助產士資格考試來獲取,其中,擁有護士資格證書為從事助產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具體進行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突出、二條主線、三階段學習以及四大課程模塊的學習標準。
一個突出主要指是為全方位地進行護理知識的學習,并在有效掌握護理課程知識的條件下促使助產技能的學習得以突出;二條主線具體指護士資格證線以及助產就業線,且這兩者均不可以偏廢;三階段學習主要指一年級的基礎課程、二年級的臨床課程、實踐訓練課程以及見習課程、三年級的崗位跟隨實習;四大課程模塊具體指素質拓展課、專業基礎課、公共課以及專業核心課四個模塊。同時,設計集就業導向、工學結合以及校院合作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思路,創設“34634”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
2.1.1 狀態融合? ①專業知識及基礎知識融合。教學過程中,對理論教學模式加以積極創新,促使專業知識及基礎知識得以有效融合,例如,將異常人體及正常人體的結構及功能加以融合在一起,促使傳統單一講授基礎知識的模式得到改良,避免專業及基礎知識的學習脫節的問題產生。②工學結合角色融合。不論就周末見習還是校內實訓而言,均需要學生實施準確的角色定位操作,通過參與“今天我主班”以及“我是助產士”等引導活動的方式,實施具體的角色融合操作,促使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思考及自我評價。同時,在跟崗實習的過程中,醫院特定相應兼職教師進行帶教及全過程指導操作,推進角色融合進程,對提升學生專業學習質量存在積極影響。
2.1.2 課程模塊? ①公共基礎課模塊。該模塊主要強調的為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及文化素質加以有效培養,以人文素養課程的開設作為重點。②專業基礎課模塊。該模塊具體以“應用”為主要目的,將“夠用”等當做標準,力求促使學科間的界限日漸淡化,使得課程整合的質量得以提升,防止各課程內容重復,更好地滿足職業準入標準。③專業核心課模塊作為國家職業執照考試覆蓋課程,是未來從事助產及護理崗位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在有效掌握護理知識的條件下將助產核心課的地位有效突出,充分發揮課程的應用性以及實效性,符合考證及就業導向需求。④素質拓寬課模塊主要強調的為激發學生潛能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對課程模塊加以有效設置及安排,促使學生的崗位能力及職業素養不斷提升,滿足其基本認知規律以及成長規律,對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2.1.3 教學手段? 改革過程中應用的教學手段主要包括PBL教學法、實訓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信息化教學法。在依照相應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尤其注重改革教學方法,積極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并可以將“一個中心”“兩個培養并重”以及“三個一體化”當做基本指標,簡而言之,在改革過程中,可以將有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提升作為目標;對職業素養及技能的培養提起同等重視,并確保培養操作實效性;重視推進教學及工作情境、學習性及實踐性、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實現進程[3]。
針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及把握方面,應注重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創設完善的多級教學督導體系,積極引入督導員隨機聽課及教學競賽等機制,針對各環節教學實施質量及有效性均較高的監督及控制操作。教學質量的監管控制體系,主要強調的是在學和教之間建立反饋及監督機制,進而對教研室、系部及學校進行嚴格把關,對學生、同行及督導專家的評教加以有效監管,有助于確保教學實效性。
2.1.4 課堂形態? ①教材一體化。具體開發教材的過程中,積極支持教師參與到教材的編寫工作中,利用和兄弟院校一同編寫的教材,促使高職助產專業學生“優生優育與婦幼保健”以及“助產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得到有效滿足。通過有效相關行業標準的方式,對有關其他課程的教材進行編寫。同時,高度重視合理開發教學資源,尤其是針對翻轉課堂、精品課程等信息化教學而言。
②教學場所一體化。通過近年來的投資,建立起了集考試、實訓及教師于一體的教學實訓中心,使其擁有了實訓演練、多媒體教學等多種類型的功能。
③教師一體化。現如今,具有留學訪問經驗的學者以及存在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已經成為了教學的主導力量。教師的一體化主要指的為實習指導教師以及專業理論課教師一體化,其不僅可以實施高質量的理論知識授課,也可以正確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各種實踐操作技能,同時,還可以講解相關的現場護理技術問題。各院校中聘請的臨床一線兼職教師,對實訓指導及理論教學進行直接參與,在三年級學生進行跟崗實習時,學校對骨干教師實施了有效的培訓及選拔操作。
2.1.5 技能訓練? 對實踐教學模式加以有效創新,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大幅度的提升。該階段需要實施的首要任務為在校實施各種臨床護理及基礎護理等的實訓,并確保和教材同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質量。其次,以假期見習以及臨床見習的形式開展實踐訓練,促使學生可以提前體驗真實職場,有利于其專業學習質量提升。再次,在第四學期的最后階段,即學生實施具體的跟崗實習以前,對其進行臨床護理崗前培訓、基礎護理等訓練,以及實境訓練,并要求其中無法通過訓練的不準進行后期的跟崗實習[4]。
最后,要求學生到各大醫院中實施兼職教師全程指導及帶教的跟崗實習,并在具體實習前良好完成相應的培訓操作;在入科以及出科前通過入科、出科考試。同時,具體實習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三個階段的考試,包括實習的初期、中期及末期,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對促進其職業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也存在積極影響。
2.2? 改革過程分析
經由校院合作的方式,實施專業性較高的調查研究操作,對臨床一線行業的現實需求加以充分了解和掌握,針對職業準入以及崗位職業能力等實施了論證,并建立起完善的課程體系。在具體設計課程標準和目標的過程中,將就業作為基本指導方向,將護士及助產士的工作過程作為理論基礎,針對助產行業及護理行業標準及準入加以對接,推進學生可持續發展進程。同時,依照課程模塊設計學生理論學習方向,在各相關課程中合理融入素質教育。具體實施教學資源建設操作的過程中,重視提升師資培訓質量,支持教師親自去到臨床一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積極參與到相關各種類型的培訓及學習活動中[5]。
綜上所述,助產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有效掌握相關的各種護理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習助產專業技術及知識,學習時間有限,學習壓力過大,同時,隨著近年來課時的大量消減,學習壓力日漸趨于擴大化,基于此,在具體進行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理應重視規范工學結合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學普及以及落實質量,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賴鎮宇,周開發,孫細明.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貴州省實踐的視角[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41-48.
[2]? 申海進,李勇.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2-4.
[3]? 連波,杜林慧.基于內蒙古中西部區域互聯網金融高職人才培養研究—以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金融管理專業為例[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19.
[4]? 楊曉青,田清武,張明星.現代農業視角下貧困地區高職院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36):222-224.
[5]? 邵紅英,田維忠,房兆,等.地市級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護理研究,2013,27(24):2671-2672.
(收稿日期:2019-02-27)
[作者簡介] 肖蓉(1972-),女,湖北天門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婦產科護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