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啟航
【摘 要】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民族地區普遍發展落后于我國平均水平,養老模式的進步也普遍滯后于我國平均水平,如何改善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探索出適應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與不便的養老模式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養老;政策;醫療;對策建議
1、前言
1.1 選題背景
截止2018年末,我國人口已達到13億9538萬,65歲以上人口1億6658萬,按照老齡化社會的新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1.94%。[1]若老年人養老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影響我國上億家庭的和諧,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治安的穩定,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笆濉眹依淆g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積極開展應對老齡化的行動,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健全養老體系[2]。
1.2 研究意義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養老問題涉及民族,宗教信仰,區位因素,思想觀念等問題,區別于廣大的漢族地區,養老存在諸多的特殊性與不便性。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高寒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簡陋,思想觀念落后,政策落實不徹底,少數民族老人眾多,民族宗教信仰繁雜,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力量缺乏積極性,因此,保障少數民族老人晚年的生命質量與幸福水平,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是重中之重。
所以,要針對少數民族的民族特點,地域特征,經濟狀況等因素,因地制宜,制訂出真正適合少數民族的養老體制,使少數民族老人真正能夠享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碩果。
2、養老模式現狀分析
2.1 老齡化現狀
2016年末,全州戶籍人口為458.73萬人,漢族180.51萬人,少數民族278.2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0.6%。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極高。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1.47萬人,其中農村老年人42.25萬人,占全州老年人口總數68.73%[3]。少數民族老年人中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
2.2 養老模式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孝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我國倫理道德的基石。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分布于大山之中,在改革開放以前,很多少數民族村落甚至沒有一條完好的水泥路,大多都是土路,交通閉塞,信息交流不暢,絕大多數老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認為子女在成人之后奉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并且每家每戶都有田地,在老人老了之后,將田地交給兒女耕種,兒女一方面在生活起居上照顧老人,一方面又依據在農耕養殖上取得的收入養活一家人,這是大多數少數民族老人內心深處最希望的養老模式。
3、存在的問題
3.1 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舉步維艱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教育的普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城市經濟發達,在少數民族村落的新一代渴望城市的花花世界和受到比傳統農耕更高的收入的誘惑,大批的少數民族青壯年通過教育,外出打工等方式走出大山,進入城市發展。而少數民族老人,因為經濟原因,故土難離,缺乏城市生存所需技能與體力,舍不得土地等因素留守農村,以年老的身軀從事著農耕養殖等體力勞動,生活質量差,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家庭養老體系面臨崩潰。在調研中,少數民族村落,有兒女在身邊的老人是最被其他老人所羨慕的,而且也較為長壽。在調查中,僅有8%的老人有居住在敬老院中的想法,而且是經過我們反復強調敬老院的好處的孤寡老人,有92%的老人意愿是居住在家中,激進者甚至說明死也要死在家中。
3.2 收入與醫療水平的困境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老人來說,生活所需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自有土地進行農耕的收入,子女的贍養費,社會保障收入。土地農耕方面的收入受氣候,自然災害,農作物價格水平波動的影響,傳統農耕的收入越來越低。子女所給予的贍養費也各不相同,有的能完全滿足老人的需求,有的甚至一分沒有,而老人也不會因此訴諸法律。而養老金方面,根據紅河州開遠市社保中心的規定,最高每月210元,最低每月104元,遠遠不夠一個老人每月的花銷。
城市中收入水平與可接受的醫療服務呈正比,但是少數民族村落,老人不僅收入低且不穩定,而且沒有良好的就醫環境,地區衛生條件極差,老人缺乏慢性病,“三高”,骨關節疾病等中老年常見病的意識。
少數民族老人與漢族老人享受同等待遇的醫療保險,報銷比例隨醫療服務機構等級提高而逐級遞減,意味著一旦少數民族老人患上重大疾病,必須到城市大型醫院就診,醫保雖然可以報銷60%,但是剩下40%在以萬元為單位的支出中,對少數民族家庭都是一個毀滅性打擊,并且根據在當地醫院的了解,很多大病并不在報銷范圍內,甚至很多在報銷范圍內的大病的手術器械費,后續藥物治療費用也都不在報銷范圍內。
此外,少數民族地區鄉村衛生院設施簡陋,醫療人員水平低,缺乏醫護人員,也是制約少數民族老人生命質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客觀因素導致養老供需矛盾
首先,在廣大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一方面,少數民族老人主要居住在分散的村落之中,村落之間的距離有遠有近,規模也有大有小,對于星羅棋布般分布在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村落來說,能夠接受到的政府機構提供的養老資源匱乏,私人機構即使有政府的各類補貼以及政策優惠,也不愿意深入少數民族村落。另一方面,如上述所說的少數民族老人的家庭養老觀念不易改變,他們也不愿意移居到養老資源豐富的地區。
其次,城市是國家和政府重點保障的地區,建立起了以養老院為中心的各類養老配套設施,并且在快速擴張之中,政策的實施與落實力度也最大,社會力量的投入也能快速回收成本,對各類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也最大,聚集了大量的養老資源,而分流到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村落里的養老資源相應變少,所以少數民族村落的機構養老服務水平較差,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服務差少數民族老人入住率低,因為入住率低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也低,政府對于養老資源的投入與效率也不成正比。
4、構建民族地區新型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
4.1 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的養老模式
如上述所說,少數民族地區老人都是較為傳統甚至封建的,家庭養老深植于他們心中,至少這一代的老人很難改變這種思想。而少數民族村落分布廣,規模不一,交通所需時間長。對于本來就經濟比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家庭來說,養老院及各項設施會使本來就拮據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以養老院為核心的機構養老模式投入大且效率低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民族地區養老主要依靠以家庭為核心的養老模式。當然,單純依靠家庭養老不利于改善少數民族老人的養老現狀。
4.2 以福利為目的的少數民族村落養老服務站
在鼓勵少數民族老人居家養老的同時,在村落中,結合鄉鎮衛生院,鄉鎮派出所,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建立村落老年服務站。
1.鄉鎮衛生院每天派出醫務人員巡診各村落超過65歲的老人,參照大學生村官制度,鼓勵醫科學校實習生,畢業生積極參與,爭取小病就地醫,大病及時診斷送醫,對老人普及醫療知識,在老人突發疾病時能有急救人員及設施,保障老人的健康及生命質量。
2.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定期慰問老人,了解其面臨的家庭困難并盡量幫助解決合理問題,向老人普及政府對老年人養老最新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及各項保險,養老金等的方案。
3.村委會定期組織老年民族文藝活動,利用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組織本村甚至擴大到鄉鎮的老年文化活動,在村委會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興辦老年大學,豐富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
4.設立心理咨詢室,重點關注孤寡老人的心理健康,普及衰老、疾病、死亡等臨終關懷的知識與概念,讓少數民族老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5.在所有65歲老年人的家中設立一鍵報警,一鍵通話按鈕,直接關聯鄉鎮派出所,確保發生意外時能夠及時得到幫助。
6.村委會設立和牽線老人互助小組,使得居住地接近的幾戶老人,彼此加強溝通與聯系,在平時拓寬老年人的交際圈,增加感情與交流,在突發情況能互相幫助。
4.3 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加大養老投入
1.對于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城鄉低保對象,城鄉特困供給對象中超過65歲老人資助其醫保,社保費用,拓寬醫保范圍,提高大病,慢性病補助,實現老年人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至少保障無其他收入的老人養老金能滿足其基本生活要求。
2.鼓勵商業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進入并參保,政府給予補貼與稅收減免,進一步降低參保資費。
3.對于中度至重度失能老人,鼓勵子女家屬就近就業,給予補貼,照顧老人生活起居,本地公職人員“一對一”幫扶。
4.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特色農業等的發展,增加當地就業崗位,優先本地家中有超過65歲老人的居民就業。
5.堅持與推進“醫養結合”項目的實施與改革,在少數民族地區繼續擴大項目覆蓋范圍。
6.鼓勵具有相應資質與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進入養老行業,政府給予各項優惠措施。鼓勵社會力量不局限于城市,更多要拓展到養老資源較少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
5、結語
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城鄉差距,民族差距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老齡化的今天養老問題是個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尤為顯著。如何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老人的養老問題,就要盡快打破少數民族地區物理上的閉塞與文化上的閉環,加強政策的針對性,使之與中國的發展接軌,促進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共享中國崛起的繁榮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R].北京:國家統計局,2018.
[2]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與養老體系建設規劃[EB/OR].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
[3]李麗琴,孫桂琴.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紅河州城鎮居民養老問題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學報.2018,19(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