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燕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制勝法寶,是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思想武器,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根本保證。承載民族記憶,傳承紅色文化必須深挖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孕育為信仰力量;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創新表達形式,打造有體驗感的紅色文化。
【關鍵詞】承載;民族記憶;傳承;紅色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精神和理想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尋根溯源,不忘初心,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營養,承載民族記憶,傳承紅色文化,這正是共產黨人得以風雨兼程、創造舉世矚目歷史成就的法寶,也是我們繼續在偉大征程上不斷進取、不斷突破的智識指引。
一、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
“紅色”始終與“進步”、“革命”相連,代表著熱血激情和生命的再造功能,象征著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也包括近代中國開放以來歷代仁人志士自強不息、救國救民、反對內外強權壓迫過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①。紅色文化是今天中華民族的民族魂和國魂,是中國人民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境界、精神風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總寫照②。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民族解放、革命斗爭和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積淀的理想信念、政治智慧、價值觀念、精神品格、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的總和。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中國優良革命文化的根本底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制勝法寶,是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思想武器,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根本保證。
二、承載民族記憶,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深挖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孕育為信仰力量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其精神淵源可上溯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接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所力行的救亡文化和革命文化,更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的五四新文化相融,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貫通,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中構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偉大創造,包括五四精神、紅船精神、鐵軍和南昌起義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全民族偉大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則是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延伸。
紅色文化是以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傳統和紅色革命精神為主線的集物態、事件、人物和精神為一體的內容體系。既有物質層面的要素,又有非物質層面的要素。可以將其概括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們生活或戰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包括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內的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
這些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勾勒了中國革命的紅色格局和發展脈絡,承載著驚心動魄的民族記憶,是固化了的歷史。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深度發掘,讓人們身臨其境,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啟迪思想,陶冶心靈,汲取力量,繼續前行。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將其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統工程之中,將其“融于教、涵于制、載于文、化于境、行于眾”③,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孕育為信仰力量。
(二)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紅色革命歷史承載著民族記憶,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增添了重要的一筆。傳承紅色文化,要注重講好紅色故事,在細微之處引起情感共鳴,才能在內心留下深刻烙印。
許多著名紅色文化遺跡都有紅色故事廣為流傳,甚至成為紅色經典。贛州、遵義、延安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處處都有當年紅軍長征時革命前輩奮斗的足跡。在江西瑞金的華屋村,十七位華氏子弟參加紅軍,留下了“十七棵松”的感人故事;井岡山上,一塊“雷打石”見證了一支人民軍隊鐵的紀律的誕生。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前赴后繼、英勇戰斗,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以堅韌的毅力完成舉世矚目的壯舉,留下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延安,寶塔山、楊家嶺、王家坪、南泥灣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這里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壯麗詩篇……在全國各地,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留下了一批珍貴的紅色遺跡,為今天的紅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資源,供后人重溫黨的光輝歷程和崢嶸歲月。這其間所體現的紅色精神包括: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為核心特征的“紅船精神”;以敢闖新路為核心特征的“井岡山精神”;以求真務實、一心為民等為核心特征的“蘇區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核心特征的“長征精神”;以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以“兩個務必”“兩個善于”為核心特征的“西柏坡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特征的“抗戰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是歷史的坐標,在不同時期把被揉碎、打散的人民重新凝聚、整合、團結起來,匯集成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成為建立和發展偉大中國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在追尋紅色記憶、重走紅色足跡、體悟紅色精神的活動中不斷踐行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溫紅色經典、回顧紅色歷史、解碼紅色基因,讓豐富多彩的紅色資源入腦、入心,全方位感受紅色文化的沖擊與熏陶。
(三)創新表達形式,打造有體驗感的紅色文化
在“互聯網+”時代和微媒傳播視域下,宏大的主題和厚重的思想要想通過短小精悍、靈活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就要求我們深入提煉紅色精神,深刻解讀紅色文化,不斷創新敘事手法和表現視角。
而新時代“微媒傳播”是集圖文聲像等多種要素與方式為一體的綜合化、多維度的立體式傳播方式,可通過現代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傳播手段(比如VR虛擬現實體驗技術,H5動畫技術),變“你說我聽”演說家式的單向度傳播為平等基礎上多向度的交流與互動,從而讓場景“動”起來,讓故事“活”起來,讓受眾眼睛“亮”起來,進而激發受眾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感悟,潛移默化中影響受眾的知、情、意、信、行,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現代感、吸引力以及思想震撼力。
這種傳播方式利用微故事、微視頻等形式,把宏大敘事落實到具體的人、事、物,還原、再現、濃縮、放大典型的畫面、人物和細節,從而把“高大上”的理論轉變為“接地氣”的微故事、微情境、微畫面,不僅具有歷史底蘊,也極具時代特色,內容精悍,人物飽滿、形象生動,既有思想又有情懷,既讓人樂于接受又讓人易受感染、深受啟迪,增強了紅色文化的體驗性和啟發性,受眾在紅色文化的微傳播中也擁有更多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① 沈成飛,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
② 劉孚威.論井岡山精神(第二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③ 沈壯海.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N].人民日報,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