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姬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生態環境,傳承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營造非遺的適應生態環境是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基礎。大力倡導和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和積累非遺的廣大受眾,是擴展非遺生存空間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
近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中國日益成為國家和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就連街頭的涼茶鋪、燒餅店都可以看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招牌。可以說非遺保護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文化建設中的熱門項目。但在這種轟轟烈烈氣氛的背后,對非遺保護觀念、方法以及效果的研究和評價卻一直爭議不斷。本文將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進行研究。
一、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生態環境分析
生態環境,指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應該是指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這些外界條件,不是孤立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綜合地起著作用的。所以,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要優化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所有外界條件,以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總體說來應該包括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兩個方面: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地理環境的總和,指自然生態、氣候等。樂清雁蕩旅游集散中心、樂清鐵皮石斛制作技藝非遺生產性保護與體驗基地、鹿城區新田園社區非遺體驗基地、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場所,由于溫州山區霧多,光照柔和,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鐵皮石斛的生長,溫州鐵皮石斛文化歷史亦相當悠久。
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溫州各民族非常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注重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不隨意捕殺生靈,不亂砍濫伐的良好習慣。溫州土生土長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甌塑、黃楊木雕、泰順石雕等亦是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對天然資源進行藝術加工,是溫州藝人表達美和希望的獨特方式。
2.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形成過程中賴以生存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任何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都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比如,洞頭區巧用非遺文化助推旅游發展。洞頭地處甌江口外,是閩南文化與甌越文化的交融地,具有獨特的海洋海島文化,近年來,該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將非遺文化的保護利用與旅游發展有效融合,積極推進非遺文化助力全域旅游發展,利用獨特的海洋海島文化吸引游客,讓游客駐足參觀體驗,讓非遺文化在旅游發展中大放異彩。目前,已連續舉辦9屆中國·洞頭媽祖平安節、10屆七夕民俗風情節、7屆以“養海護生,感恩海洋”為主題的放生節等海洋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活動,有力推動旅游經濟發展,獲得“中國七夕文化之鄉”等稱號。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文化積淀,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情和風俗習慣,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如甌窯從容器到工藝品的發展就是在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同時審美情趣在提高的體現;風靡全國的黃楊木雕多樣的風格不斷刷新人們對美的認識;人們掌握了錐刺、刻畫和漆藝等裝飾藝術后又衍生出變化多樣甌塑藝術并廣泛應用于壁畫裝飾,藝術品收藏等領域;還有獨特的甌繡藝術在全國百花齊放的繡品市場獨樹一幟,這些溫州本土文化魁寶不勝枚舉。以上列舉所及,都是溫州各民族文化精粹的一部分,被視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中傳承。
二、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生態環境保護探索
根據以上關于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分析,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充分考慮其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兩大要素。而影響這兩個環境的因素,也同時來自于兩個方面:遺產本身及其生存環境。所以,在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保護時,要緊緊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文化元素的保護
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文化元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工作,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及其構成文化元素進行保護的主要手段,由各級政府建立起的名錄體系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的依據。這些名錄,是溫州特色民族、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現形式,組成了溫州獨特的文化氛圍,只有對這些名錄實施充分保護,才能確保溫州特色文化的延續,也才談得上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環境保護。多年來泰順縣積極開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傳承工作,一方面鼓勵和扶持民間運用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建橋,傳承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新和提升建橋技藝,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傳承人培育機制,開展傳承人“師帶徒”、“帶薪學徒”工作,通過開展建橋實踐活動來帶徒授藝,使該項目傳承人梯隊持續擴展。
2.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體的保護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這些“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就構成了各族人民文化的主體文化,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就要著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來源于大自然或與自然密切相關,這些自然條件直接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溫州要全面盤點非遺項目底數,要構建區、街道(鄉鎮)、村居三級共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積極開展省市非遺項目申報,健全非遺項目數據庫。積極創建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市級非遺傳承基地。
三、非遺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研究
溫州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都和自然休戚相關,很多自然環境直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物或直接就是環境造就了該非物質文化遺產。
1.按照“一處一館一中心”的目標加強非遺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
新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深入探索文旅合并后的新思路,宏觀規劃,著眼創新。要按照“一處一館一中心”的目標,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善組織體系;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建立起依法運行、依法保護的制度體系;要通過評定和評價標準的確立,建立起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評審和評價體系;要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培養新傳承人,建立起靈活的、形式多樣、可持續的傳承體系;要通過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保護等機制建設和全面實施機構與場館建設等基礎工程、非遺記錄工程、非遺傳播工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建立起科學的保護體系。
文化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失去了這個土壤,將會失去生命的源泉。溫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保護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
2.要統籌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文化環境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不只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既有自然的也有文化的元素,這些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造就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是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文化環境是融人自然環境中的,自然環境也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所以,在談保護時必須整體考慮,不能將二者割離。要打造非遺進景區。
四、結語
我們認為,營造非遺的適應生態環境是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基礎。大力倡導和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和積累非遺的廣大受眾,是擴展非遺生存空間的有效方法。從生態視角出發,非遺的使用者和消費者比傳承人更加重要。非物質文化源于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并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所以,民眾是非遺的生長土壤,生態環境是非遺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孟志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特征及與地方經濟之關聯[J].中國商論,2015,(23):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