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楠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歲月洗禮所留存下來精神文明和文化內涵,他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明根基。時代的進步,審美觀念的轉變,使得非遺文化要以現代人們可以接受的形態和方式繼承下去。高校藝術教育以學科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特點,為非遺的繼承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基于此,文章從非遺文化在現代高校藝術類教學中的現狀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非遺文化教學進行探討,以期為之后的相關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實踐;非遺繼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將保護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何在生產實踐中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經成為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保護非遺文化不僅僅是對自身文化基因的認知,同時也是我國科技信息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競爭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現代高校教育中,對非遺文化滲透教學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的做到以傳統文化來武裝學生的思想內涵,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先行。
1.非遺文化在高校教學中的現狀
藝術設計專業最早起源于西方,我國在1998年教育部專業調整后才在我國的高校中得到較好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現行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過重的將設計純藝術化培養,教育者更加注重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藝術表達效果,從而忽略了社會對藝術設計作品的認可度和接受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已經背了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除了在藝術設計教學傾向的問題外,我國一些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將傳統非遺文化重視起來,甚至出現了極西方化的現象,認為西方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式更加優秀,沒有去深入的探討其中的內涵,抄襲直接套用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是我國藝術設計教育中面臨的問題之一。近些年,隨著國家和教育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一些高校也逐漸發現問題并進行了積極的更正,但因其缺少相關的經驗,教學側重點上重形式而輕內容,沒有將非遺文化中的精髓進行提煉,并結合現代審美觀念進行繼承和創新。但不管如何,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逐漸對非遺文化引起重視是具有前瞻性和正確性的。但是怎樣讓培養的設計人才具備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創性的設計思維,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慎重思考和深度發掘的。
2.非遺文化在高校設計教學中的滲透
總體來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計上基本遵循學科互融,綜合培養的原則。對藝術專業教學資源匯總,課程時間選擇是保證非遺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中滲透發展的重要手段。設計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展現,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設計風格的形成至關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如今整個社會都在號召歸回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如何實現傳統非遺文化在高校設計教學中滲透發展需要我們的相關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其主要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注重非遺文化的外觀形態價值,通過歷史記載,積極探索不同非遺文化的設計符號特點,并將其進行匯總,形成屬于自己的非遺文化符號庫,在進行相關設計時對相似元素直接進行替換,使設計作品在形態上初步具有非遺文化氣息;其次,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背后的思想內涵,探索非遺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比如對傳統刺繡文化進行分析,明確刺繡圖案和色彩背后的封建階級性,從而加強對當時社會背景的認知,這對于想實現非遺文化在現代背景下的滲透發展至關重要;最后,注重非遺文化背后的教育價值,提煉概括非遺文化的地域特點和區域文化,用獨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來對地區高校教育提供借鑒,使教育具有個性化和創新性。高校作為教育人才的基地,擔負著弘揚我國傳統非遺文化,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要責任,需要借助校本課程的高效研發、教學管理模式的優化以及文化傳承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來進一步拓展非遺文化對高校教學的促進意義。
3.非遺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措施
3.1加強非遺文化理論知識的教學
藝術設計類教學與傳統基礎理論教學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更加開放,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結合此類學生在學習上的特點,我們的教學實踐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在高校低年級的教學中增加其校本課程的開設,從理論上提高藝術類學生對中國民俗、傳統技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與地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建立聯系,增強學生課外實踐的機會,實地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了解非遺背后的故事,使傳統非遺文化扎根在學生心底。通過這種非遺理論課程和實地實踐的教學模式,為非遺文化在高校教學中的滲透奠定基礎。
3.2建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非遺文化空間
在高校中建立非遺文化空間一方面可以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庫,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學校的典型代表來進行推廣。非遺文化空間的建立分為靜態空間和動態空間兩種類型。所謂靜態空間,就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設立,類似于博物館的性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的文字記錄、工藝流程和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為其藝術設計類學生提供創作的基礎平臺。我國國內一些高校先后設立有類似的展覽館,其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展覽館中展示陳列了民俗工藝美術作品,對學生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動態空間教學是以培訓、演示和交流為主的互動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打破傳統固定的教學方式,為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在相互討論和相互借鑒中逐步提升學生的非遺文化素養,激發青少年學習的興趣,達到非遺文化動態傳承的目的。
在高校中設立非遺文化空間的靜態和動態模式,能夠有效的幫助藝術設計類的學生樹立非遺文化觀念。結合校園展覽館與交流活動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教學,能夠有效的推動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和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發展。
3.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基地教學
高校結合地方非遺文化遺產建立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是進行非遺文化設計教學的重要手段。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基地中設計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室,能夠近距離的接受非遺文化的熏陶,可以要求非遺傳承人入住工作室在進行項目教學實踐過程中,提供意見與建議,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傳統非遺文化的作品創作。非遺傳承人對社會的需求和大眾接受能力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能夠幫助學生的設計作品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設計出人們喜愛和迫切需求的優秀設計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比較、思考以及表達、表現、展示等教學活動,并隨時點評,增強學生的學習認知與藝術感受能力,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4.結語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需要傳統非遺文化的支撐才能更好的符合人們需求。如何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進行非遺文化的教學,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生的特點,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進行有機集合,積極的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以創新和發散性思維進行課程設置,促進非遺文化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融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肖育.非遺“工匠精神”與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3):79.
[2]劉蓮花,張域.基于“非遺”項目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與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6):29-30.
[3]劉玉璟,徐人平.構建契合非遺語境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云南民族大學“非遺”特色教育思考[J].創意設計源,2018(03):54-59.
[4]宋立民,于捷,張園園.藝術設計教育培訓創新方式研究——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培訓項目為例[J].藝術教育,2017(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