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鋒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感受學習的快樂和興趣。課堂教學的設計,就應以學生動起來為原則,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娛樂中學習語文。可從導語的精心設計;學生質疑問難,相互解答,相互補充;朗讀實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談認識、談感想,多角度看問題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起點;質疑;朗讀;拓展
兩年來,通過學習杜郎口中學的教學經驗,以及自己的探索實踐,下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工作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一、精心設計導語,起點要亮
課的引入,要設計新穎,幽默有趣,良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導入能使教師和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當中。課的起點設計方法甚多,關鍵在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引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學《保修》一文時這樣設計導入:讓學生談談在我們生活當中,耳聞目睹過哪些商業欺詐或不守誠信的現象?全班同學沉思片刻,就有學生相繼舉手回答。有位學生說:“買了一雙鞋,給了個三包卡,當時說好不是故意弄壞的,就包換。但到鞋壞去換時,售貨員卻說:‘這是商家的事,你買了幾十塊錢的鞋,那你想穿幾天呀?如果想要質量更好,就去買上百元的鞋吧。”又有一位學生說:“有些美容公司,給你一個美容卡,騙你去美容,花許多錢,當時效果好,幾天后又復原了。”還有一位學生說:“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二手手機市場。有一個賣手機的,拿的是v3,我和爸爸看那手機很不錯,就買了。拿回家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壞的。”等等。學生說了好幾條,說得很精彩。課的導入中,學生就調動了自己的知識和經歷,積極投入課堂中來,讓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渙散的情況迅速得到轉變,精神振奮,興味盎然地進入學習軌道,為課堂教學抹上了亮色。
二、質疑問難,相互解答,相互補充
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質疑”應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質疑問難,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興趣,拓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學生的質疑可包括字、詞、句的理解,文章內容的理解,難點的探究等。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并可進行全班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
三、朗讀實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課文朗讀可分為教師范讀、學生賽讀、分組讀、齊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學生朗讀后,有必要請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進而促使學生進行競賽讀,心里想著:我要讀得比他更好!分角色讀,定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與展示欲望。所以,帶有人物對話性質的文章,應力求讓學生分角色讀。通過有聲語言的朗讀,將作者的情感、文章表達的思想用富有情感的語調表現出來。富有感情的朗讀可以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特別是一些經典課文:如古詩詞、文言文、精美散文等,更應讀到入情入境。如我在教學《過零丁洋》一文時,注重于朗讀訓練,采用播放范讀磁帶,讓學生配樂朗讀的方式,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有幾位同學讀得比我還好,相當出色,將詩人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四、讓學生談認識、談感想,多角度看問題
蘇軾在《題西林壁》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移動視線,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山姿,進入視野的廬山形象也就有了差異。但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觀察,給詩人的總是完美如畫的感覺。同理,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課文,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發現,正如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多角度解讀課文,可以發現新的問題,得到新的啟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對文章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同時,通過多角度的閱讀,又能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后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或感想。在課堂教學中,可提出這種類型的問題:你學了本文有何感想?你是怎樣認識的?等。如我在教學《保修》一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寫了M先生花了很多錢,買來的是煩惱,最后還是回到當初的禿腦袋,你讀了這篇文章有何感想?”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們談到了這樣幾種情況:“做人應講誠信,守信用。”“物極必反。”“容忍自己或別人的缺憾。”“科技越發達,帶來的負面效果越多。”等。對一個問題或事件的看法,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想法,課堂上應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誠然,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遠不止以上幾種方法。以上幾種只不過是我在學習有關杜郎口中學的教學經驗、理論,并嘗試于自己的教學活動后的一點心得。若有不妥,請各位領導、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鮑冬莉.閱讀引領寫作:初中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結合[J].文存閱刊,2017(22).
[2]高麗麗.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