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春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全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問題意識。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發現并提出問題十分重要,能夠促使學生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分析了問題意識的內涵、原則以及培養的條件,提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問題意識;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問題是驅動學生發展的動力,因此問題意識在學生發展中極為重要,也是推動數學教學不斷發展的基礎。小學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能否主動產生問題,并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問題意識的內涵與培養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發現數學問題,并想要解決問題的心理。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探索型學習習慣的重要基礎,在數學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遵循小學生的發展規律與自身特點,遵循漸進性原則、鼓勵性原則與教學相長的原則。
二、小學數學中問題意識形成的條件
1.內部條件
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受到學生自身知識儲備、知識結構與學生特點的影響。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夠發現并提出問題;小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保障其認知過程的科學性,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從而產生問題;學生特點也是問題形成的重要條件,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探究精神等,對數學知識感興趣的學生更能夠發現數學問題,性格外向的學生更容易提出問題,而毅力較強的學生往往能夠持續進行問題的探索。
2.外部條件
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受到課堂氣氛、教師教學方式與問題情境的影響。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夠使學生積極表現,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教師科學引導,啟發學生學習;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驅動學生發現問題,并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這也符合拓展數學思維的水平[1]。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方法
1.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營造和諧的、溫馨的、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處于活躍的課堂氛圍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能夠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而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且在課堂上通過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解決問題。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中,學生會指著筆記本詢問老師這是什么圖形,教師要告訴學生筆記本有四條邊、四個角,并且每個角都是90度,所以這個圖形是長方形,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周圍的長方形,學生在尋找長方形時可能會將正方形也當作長方形,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正方形四條邊相等,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邊相等,再讓學生區分長方形與正方形。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能夠在學習時主動探索,提出問題。
2.通過啟發性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2]。如在“確定位置”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某個點確定其他位置,如以學校的旗桿為中心點,確定學校超市與教室的位置,然后讓學生以此方法來用其他的點確定其他地點的位置,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原點的設立問題、怎樣確定角度、如何在一個點已經確定后再以此為原點確立另一個點,并確定這個點與最初原點的距離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來確定各個點的位置,從而使學生掌握利用圖形確定位置的方法。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逐漸提升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與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3.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科學設置,如在“小數乘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課堂超市”,讓學生通過買東西的方式來掌握計算方法,通過問題情境設置,學生能夠提起學習熱情,將買東西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積極提出來,通過教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解決問題,逐漸培養起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提升問題探究意識。
總而言之,問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驅動力,只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夠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探究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榮先.基于“問題意識”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6(17).
[2]劉迎迎.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 新校園(中旬),2016(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