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小學數學教育和教學理念的改革腳步也未曾停下,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積極對數學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把創新教育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中,提升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滲透創新意識,引導小學生積極發現問題,運用數學知識驗證數學規律,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在數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探究
新課改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引導小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化,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也應該立足于此。教師要運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增加數學課堂的活力,引導學生從數學課本的字里行間挖掘數學內涵,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數學解題辦法,構建小學高效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提出了幾個策略,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一、結合生活場景,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在他們眼中數學是一門抽象、難懂的學科,尤其是抽象的數學理論他們理解起來非常吃力。結合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數學教師可以結合與小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積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建立學生與數學學習的緊密聯系,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分、秒”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具時鐘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思考鐘表和時、分、秒的關系,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幾點起床,教師根據學生的起床時間撥動鐘表,讓學生觀察時鐘的運轉方式;引導小學生觀察鐘表,找出時針、分針、秒針的不同,引導學生準確區分時針、分針和秒針,再讓學生在教具鐘表上表示出自己起床的時間;教師還可以提問上課的時間,點名讓學生在鐘表上撥動,讓班級其他同學判斷鐘表上的時間正確與否。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把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二、巧用微課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改以來,信息技術開始和數學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創新性和靈活性,增加數學教學的創新性,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微課是目前備受小學數學教師青睞和認可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制作微課視頻,用充滿趣味的動態視頻,幫助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制作教學視頻,把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梯形面積的求解方法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把微課分發下去,學生下載下來以后可以隨時預習。微課視頻可以運用點、線、面的移動、組合,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呈現面積的求導公式。教師結合微課視頻,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組合圖形面積的求解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運用微課把組合圖形進行動態展示,學生在微課視頻中已經了解到了三大圖形面積的公式,觀看組合圖形視頻以后,學生提出可以把組合圖形進行分解,分解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來求解,把幾個分解圖形的面積相加就是組合圖形面積。這就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巧用微課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激發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提升數學教學的創新性和有效性。
三、增加數學趣味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方式也比較簡單,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有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教師可以增加數學趣味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實踐,在實際動手操作中體會數學的奧秘,同時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掌握數學學習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解“圖形的運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堂“趣味圖形運動會”,教師提供圖形模型、方格紙、直尺、量角器等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拼圖、繪畫、移動、折紙等方式讓圖形“運動”起來,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究圖形運動的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圖形的運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圖形模型放在方格紙上,繪制每次移動不同格數后圖形的變化;把兩個圖形模型拼接在一起會發生什么變化;把圖形對折以后會產生什么變化;圖形模型旋轉不同角度以后會有什么變化。教師通過組織趣味性的數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親手操作和計算,驗證數學規律。這一系列過程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是數學教學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應對,采取行之有效的創新方法,創設教學情境,活躍數學課堂,巧用微課資源,增加數學趣味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創新意識成為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盧忠秋.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吉林教育(綜合),2016,13(25):167-168.
[2]吳登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7,1(7):97-9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