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佳
【摘 要】 隨著移動設施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普及,人們接觸互聯網越發便捷,在此基礎上的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也就成為了新興行業中的一個迅猛的勢頭,這就對傳統商業銀行造成了很大的業務上沖擊,同時把傳統的銀行業務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本文將簡單回顧以往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史,并對商業銀行的競爭策略提出建議性的見解,為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中尋找出路。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傳統銀行 轉型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分析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從90年代開始興起的互聯網經濟,在長達二十余年的過程中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變革就是建立在傳統銀行業上進行網絡化的業務拓展,其中有幾項核心產品能夠代表當時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首先就是電子銀行于網絡銀行的開展,第一種是把銀行虛擬化,并通過網絡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傳統銀行能夠辦理的業務。另一種是網上銀行,就是將銀行與互聯網深度結合,將自身的業務移交到互聯網平臺,最終實現高效率執行,在我們國家的銀行主要是采取第二種發展模式。網絡交易證券是另一個重要特征,即使用互聯網的信息來對當下金融市場的走向進行預測和判斷,并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開展證券投資活動,集體包括了證券的交易、發行以及金融新聞、信息公開各種衍生品。我國的實體證券交易所往往擁有了自己的互聯網交易平臺,并在網站上發布信息、提供服務,或者是互聯網公司在自身網站上提供金融相關服務。還有一種業務方式,就是將保險業與互聯網結合,首先是屬于傳統保險公司建立網站推薦自家保險:另外還有互聯網公司涉足保險業,此外,還有第三方建立網站為保險業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梁,為行業提供溝通平臺,這是傳統第一波互聯網金融浪潮中的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第二波浪潮就是我國自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以來,傳統金融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絡、物聯網的加持下,實現了又一次的傳統金融的變革與進步,這其中包含了一些更為新穎的互聯網產品形式。其中包括了我們最為熟知的網絡支付:以第三方信譽為擔保的網絡支付,以自身信用保證互聯網交易的順利進行,使得在網絡交易過程中的交易風險大大降低,一方面交易平臺充當了交易過程中的中間人,另一方面也為央行與商業銀行控制與監督市場整體秩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還有互聯網貸款業務,也就是在民間出資人在網絡平臺上放出貸款的一種金融產品,實際上是傳統民間貸款在互聯網平臺上的一次轉型。此外還有金融信息的數據檢索,將各個金融交易場所的金融信息進行溝通與合攏,將新型的金融產品信息一并發布,降低了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信息檢索成本以及交易的風險。在以上產品的結合之下,一種具有綜合金融信息處理、標的交易、信貸業務的統一金融平臺也就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上推出的金融產品實現了結合共通,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相對優勢。1、用戶基數大。我國上網用戶的數量隨著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與智能設備的普及不斷增加。在這個龐大的用戶基數上,傳統金融行業就無法享受如此龐大的潛在用戶,在這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2、信息傳遞及時且充分。在信貸市場中由于交易頻率較低,所以傳統信貸業務的重點往往都在大型企業上,對于中小企業的資金要求往往由于信用信息的模糊、信用記錄的缺乏的原因而導致貸款無法放出。但是互聯網信貸業務可以在客戶其它的交易記錄中記錄大量的信用信息,在貸款交易過程中實現信息的共用共享。并且在金融交易場所,任何一個重要的信息都能夠及時傳遞到交易人手中,所以信息的傳播效率是遠大于傳統金融業的,這也有利于投資人及時對市場信息作出反應,謀取更大的利益。3、便捷的交易平臺。第三方的信用平臺交易模式已經成為了互聯網金融過程中的一個核心支柱,無論是哪一個互聯網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第三方信用平臺的幫助,通過信用支付,客戶逐漸將傳統的銀行提取、現金、支票等支付方式邊緣化,轉向移動支付。4、交易范圍廣且快速。互聯網交易過程只需要人們操作自己的電子設備,免除了傳統銀行冗余的操作流程與操作手續,商業銀行需要經過信用考察,簽訂合同,錢款提取等等各個環節,從交易的一方到另一方耗費時間久,然而互聯網幾乎是時間的無縫對接,明顯更有優勢。
(二)商業銀行的比較優勢。1、資本積累充分,我國的銀行發展歷史相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更為雄厚,盡管互聯網企業的增加速度極快,不過就行業的總體規模以及實際的交易規模是遠遠無法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的。2、客戶積累悠久,傳統商業銀行在以往幾十年的交易過程中積累了充分的客戶源,穩定的客戶來源在金融行業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將互聯網為自己所用的商業銀行在借用互聯網開展自身業務時,其客戶來源是十分廣泛的。3、風控體制完善,金融在本質上是對收益與風險進行權衡的一個行業,風險管理與控制是金融業的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前提。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經過了多年的市場波動、違約經驗、監管風波、外匯與利率波動的歷練,已經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管理系統,建立各個不同的指標衡量風險,嚴格控制各類投資的進行。4、平均信用程度較高,由于傳統金融行業更加悠久的經營歷史以及更高的資金準入門檻,傳統金融行業的信用能力是明顯高于互聯網金融的,坐擁龐大的資金量與多年的交易經驗,傳統銀行業有更高的信譽程度。
三、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發展策略分析
(一)積極引入互聯網的新型交易方式。增加自身產品的新穎程度。技術的更新必定是前進上升的,傳統銀行業在競爭的同時不能忽視這一重要的結論,互聯網的出現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也是一個寶貴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良心競爭還是積極合作,對于傳統銀行業的利好是遠大于單純地與互聯網金融競爭的。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互聯、信息共享的優勢,同時發揮自身更加高的信譽程度,開發更加人性化與精確化的金融產品。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增進自身的信息優勢,從賬戶的支付、購買、交易記錄上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發揮自身經營歷史上與實體經濟行業的深厚的合作基礎,實現優勢互補,擴大自身體量。在貸款業務方面,要完善對小額資金的信貸業務的考察體系。爭取中小企業的信貸市場,發揮自身管理控制風險的經驗與控制體系的優勢,打造更適用于中小企業的互聯網線上融資、投資平臺。為潛在客戶的發掘提供幫助。
(二)提供人性化服務。實際上就是將以往“一刀切”式的服務方式進行改進,向每一個客戶提供更加適用于他們實際情況的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商業銀行在線下服務方面擁有著自己的深厚積累,在門店服務方面有著互聯網金融無法比擬的優勢。對于流失到互聯網金融的原有顧客。要以更加優質的服務與更契合客戶實際需要的產品來滿足客戶需求。不斷深化改造自身產品,并及時與自身的線下門店開展充分的互動,實現線上無縫對接線下,全方位為顧客提供服務,發揮互聯網金融所沒有的優勢,以數據的分析來解讀客戶的消費習慣、投資習慣,量身定做完整的全套個人理財方案。打破以往銀行業坐在網點里等待顧客上門辦理的弊病。同時減少不必要的程序性環節,利用互聯網的高效性共享客戶的信用證明與信用信息,打造完整的信用共享平臺,使得客戶的信用成本降低,潛在業務。并在線上積極與客戶溝通,充分收集客戶的個人需求,完善產品結構。
(三)增加從業人員的互聯網專業知識能力。互聯網金融業務實際上是對銀行業的從業人員從金融知識與計算機操作知識兩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充分培養傳統金融從業人員的互聯網相關知識,適應新型金融運行方式的技術。當下銀行業內大多是單純精通金融知識的員工,應該更加深入地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僅如此,新型復合式金融市場對從業人員的溝通、營銷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夠充分與顧客溝通,并根據自身經濟知識在互聯網平臺給出完整正確的解決方案。培養一批能夠負責各個不同需求顧客的人才團隊,適應當下的多樣化的金融理財要求。
(四)加大研發力度。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就在于其強大的創新型金融服務、提供新型金融產品的能力,傳統銀行也有著深厚的金融交易經驗,無論是信用評估、手續環節還是信息收集,都具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發揮自身優勢,借鑒互聯網的優質平臺。此外自身的資金雄厚,可供創新的資金也往往比較充足。不僅如此,商業銀行的信譽積累使得消費者在面對同類型產品時往往更加傾向于選擇更加具有信譽度的產品,所以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依舊存在。并且依靠自身更加規范的管理條例增加客戶信息安全度,保證數據和財產安全,降低風險,實現自身金融活動的平穩運行。
四、結語
互聯網經濟無疑是對傳統銀行業的一次巨大的沖擊,不過互聯網自身只是一種技術,沒有好壞之分,能夠充分利用新技術、擁抱新技術,實現自身在新時代的再發展,才是作為一個傳統商業銀行的尋求出路之道,一味的排除新型技術,往往會導致固步自封,最終被歷史淘汰。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一次考驗,本文借此機會分析了傳統商業銀行的解決之道,希望能夠為傳統銀行的轉型提供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1] 沈楠.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6.
[2] 齊爽.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競爭策略[J].現代國企研究,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