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李華昕
【摘 要】 網絡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威脅。例如人們在家就可以在電腦或手機軟件上進行購物和支付。新的消費方式的出現也促進了虛擬財產的發展。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無形的財產,具有虛擬性、現實性以及客觀性。通過網絡技術,虛擬財產會對現實生活的財產交易產生影響。在民法中,網絡個人賬號可以代表可掛失的債權憑證,但是虛擬財產卻不能。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很多網絡漏洞,黑客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個人信息與賬號,侵犯了人們的網絡虛擬財產。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應該法律出發,加大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力度。
【關鍵詞】 網絡 虛擬財產 法律保護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捷,人們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使用依賴也日漸加深。對于個人來說,加強對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勢在必行。對國家來說,加強對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對于網絡信息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最新的資料顯示,作為互聯網重要組成部分的網絡虛擬財產正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產業,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加速的作用。網絡虛擬財產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經濟形勢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范圍內發展,只有利用法律手段,才能更好地保護網絡虛擬財產。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
虛擬財產依附于網絡,這是其與現實財產的不同之處,它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存在。[1]但是,由于網絡虛擬財產和現實生活中的貨幣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正因為虛擬財產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聯系,所以當事人之間有關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糾紛也是真實存在的。有關虛擬財產的爭議一旦被提交到法院,法庭就需要針對具體的案件作出裁判,因此對虛擬財產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是非常必要的,這為法官裁判案件作出了指引,使裁判有據可循。當下主流觀點認為網絡是虛擬財產存在的前提條件,這明確了虛擬財產與數字化財產的區別,因為數字化財產是實物財產電子形式的延伸,并不絕對依附于虛擬財產。[2]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
虛擬財產是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于信息網絡的,現實生活中動產的交易流通方式跟網絡用戶虛擬財產的交易方式類似。法律上的動產是具有可以被所有權人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這些性質的,虛擬財產也具有這些特征,所以可以把虛擬財產視為網絡中的動產。[3]從本質上來看,虛擬財產應該劃入無型體物的范圍。從各國民法的發展結果來看,像電、天燃氣,無線頻道等無型體物都已經作為是民法上的物而被法律所認定,因此物的概念不能局限于有體物的范圍。現在通說認為物不僅包括能夠被現實感觸到的物,還包括了無法觸摸的無型體物。社會和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物的形式也隨之千變萬化,因此,把虛擬財產定性為物符合當下的社會發展狀況。
三、網絡虛擬財產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虛擬財產的保護方面,存在下列問題:網絡虛擬財產權屬界定失當、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難以評估、網絡虛擬財產糾紛案件管轄不明、舉證責任分配不均,以及取證困難。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舉證難的問題。如果出現了網絡虛擬財產糾紛,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被侵權一方來說是不利的。根據民訴法的的規定,誰主張積極事實,誰承擔證明責任,而主張消極事實的人不承擔證明責任。被侵權人如果無法提供有效證據,那么被侵權人將承擔敗訴的風險。[4]當事人在承擔證明責任舉證過程當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較突出。對侵權人來說,一旦發生侵權事件,他們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損毀侵權證據。若被侵權人沒有及時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很容易喪失證據。這會導致這樣的后果,即網絡用戶哪怕確實受到利益侵害,但是因為證據不足,無法主張自己的權益。
四、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完善
(一)專門立法能對虛擬財產進行更系統更有效的保護,但立法需要經過起草、審議、表決等過程,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而當下虛擬財產糾紛問題日益凸顯。從節約立法資源的角度來看,司法解釋這種方式具有簡單快捷等優點。虛擬財產應該從法律上進行明確,給予虛擬財產的所有人以物權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是非常必要的。[5]
(二)將虛擬財產納入刑法的保護范圍之內,通過公權力對不法侵權人科以刑罰能更好的和更全面的保護虛擬財產。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在保護虛擬財產方面的經驗,盜竊虛擬財產的量達到一定程度,可以定性為盜竊罪,科以五年或更高的有期徒刑和罰金。
五、結語
經歷漫長的時期人們終于接受了當初對“電”、“天然氣”“無線頻道”的法律屬性定義,同樣,網絡虛擬財產物權屬性的認定亦任重道遠。希望本文能為接下來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提供借鑒和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Caroline Bradley and A.Michael Froomkin:Virtual Worlds,Real Rules,New York Law School Law Review,2004-2005.
[2] 蔣夢詩.網絡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D].鄭州:鄭州大學,2018.
[3]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50-51.
[4] 韓玉梅.試論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J].法治與社會,2014.
[5] 李居遷、楊帆.《網絡與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陳濤(1994-)男,漢族,廣東省梅州市人,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李華昕(1995-)男,漢族,山西省呂梁市人,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