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國公司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業務。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事件也愈加頻繁發生。對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進行有效的規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問題產生的原因,而后將當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法律規制現狀分為外部規制和內部規制,并進行介紹。當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三種新的發展趨勢:一是從只注重間接規制發展為也注重直接規制,二是從規定消極義務發展為規定積極義務,三是從只注重義務設定發展為同時注重法律救濟。
【關鍵詞】 跨國公司 人權責任 法律規制 發展趨勢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促使部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營,跨國公司開始出現。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跨國公司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而后大量具有全球影響的跨國公司不斷涌現??鐕揪哂行酆竦呢斄Α⑽锪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問題。迅速發展致使跨國公司的影響力劇增,隨之而來的是跨國公司權利的膨脹。同時,跨國公司作為經濟主體,深受“利益最大化”觀念的影響,使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做出了一系列侵犯人權的行為。人權是那么,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前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有哪些具體的的法律規制?當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呢?
一、跨國公司人權責任問題的產生
人權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按享受權利的主體分,人權包括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兩種。前者是指個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權利;后者是指作為個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集體應該享有的權利,如種族平等權、民族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和平權等。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中的人權,即包含集體人權,又包含個人人權[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尊重與保障人權成為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要的議題??鐕緦θ藱嗟那址竼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實,伴隨著跨國公司的出現,就產生了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問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跨國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已經開始在亞洲、美洲和非洲濫用權力,殘酷剝削當地的人民,攫取資源。東印度公司還曾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進行鴉片貿易,給相關國家的國民造成了嚴重的身體損害。東印度公司“最臭名昭著的公司”的惡名因此而來。二戰時期,除了法西斯國家之外,跨國公司也實施了許多侵犯人權的行為。戰后美國軍事法庭所審理的12起案件中,有3起涉及跨國公司[2]。一些我們熟知的著名國際品牌,如沃爾瑪公司、迪士尼公司等均曾因違反勞動者權利而受到起訴。在我國,在華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問題同樣嚴重。例如,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被爆出食品中含有蘇丹紅,雀巢奶粉被爆出碘超標,迪士尼公司則因為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玩具中含有有毒成分而在美國被起訴并被禁止出口,耐克公司在廣東的生產工廠被指控是“血汗工廠”等。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人權責任的壓力。
跨國公司以利益最大化為追求,所以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實施一系列侵犯人權的行為,要使跨國公司對其侵犯人權的行為負責,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同時,為了使跨國公司減少對人權的侵犯,合理擔負起國際人權的責任,多種形式的規制也是必要的。
二、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外部規制
(一)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國內法規制
1.東道國對跨國公司的規制
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位于東道國境內,東道國當然可以基于屬地管轄而對跨國公司行使管轄權。但是,跨國公司的母國也可以基于屬人管轄對跨國公司的實體行為行使管轄,這樣就可能產生屬地管轄和屬人管轄之間的沖突。屬地管轄優于屬人管轄,因為屬地管轄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重要屬性。這樣也就意味著,東道國對跨國公司的規制在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國內法規制中居于主導地位。同時東道國的環境法、公司法和勞動法等相關的法律也同樣適用于跨國公司,這些法律對國公司要承擔的人權責任賦予了國家強制力的保證。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境內作出侵犯人權的行為時,東道國可以依據國內法,基于國家強制力對其實施直接的制裁,使跨國公司對其侵犯人權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母國對跨國公司的規制
跨國公司的母國可以基于屬人管轄權而對其位于東道國境內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行使管轄權,從而以跨國公司的母國法律規制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鐕镜哪竾ǔJ前l達國家,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相較于發展中國家也具備更完備的法律制度,尤其體現在人權保護方面。因而,跨國公司的母國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規制也是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國內法規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1789年,美國頒布的《外國人侵權索賠法》就明確賦予了外國人針對其在美國境內外而遭受的人權侵害而在美國法院尋求民事救助的權利。
(二)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國際法規制
1.國際人權法
《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共同構成了傳統國際人權法。傳統國際人權法主要約束國家為主體的侵權行為,其責任主體為國家,但是因為傳統國際人權法在規制侵犯人權的行為方面具有強行法的性質,因此,不論是國家還是跨國公司等其他主體在進行國際行為時作出侵犯人權的行為時都必須對其行為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并且《世界人權宣言》還在序言部分明確賦予國家、個人和包括企業在內的其他社會機構保護人權的責任。但是,現行國際法強調國家本位,認為國家才是國際法的主體,也即目前的國際法依然未承認跨國公司的主體地位,因此,就難以依據國際法對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傳統國際法將人權義務賦予國家,認為國家一方面必須尊重其境內的個人人權,另一方面也有義務采取措施防止其他侵犯本國人權的行為。[3]目前,國際法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規制仍屬于間接規制。
2.國際軟法
國際組織在事物的處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前還未形成具有強制力的全球統一的規制跨國公司侵犯人權行為的法律文件時情形下,部分國際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對跨國公司進行約束。
聯合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有影響的的國際組織之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開始關注跨國國際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影響。[4]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舉行的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的概念。截至2014年,已經有來自將近145個國家的8000多家企業加入了“全球契約”協議。"全球契約"要求各企業在各自的影響范圍內遵守、支持以及實施一套在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及反貪污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5]。這些基本原則涉及四個方面,分別是:人權方面,勞工標準方面,環境方面,反貪污方面。該契約雖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但是也表明了國際社會開始承認跨國公司承擔人權責任的趨勢。除此之外,還有國際勞工組織1977年發布的《多國企業和社會政策第三方宣言》(ILO Tripartite Declaration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Social Policy),要求各國企業遵守人權和勞工標準。[6]該宣言因對相關標準的詳細規定而被大多數國家所認可。
民間社會團體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則和標準,積極促進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民間社會團體通常通過對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曝光,通過外部試壓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遏制跨國公司實施侵犯人權的行為。
三、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內部規制
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內部規制主要體現為跨國公司的自律規范??鐕咀鳛榻洜I者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長久的經濟利益,必須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而規范經營行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樹立良好形象的必須之舉。因此大多的跨國公司都制定了企業內部的自律規范,以避免其作出侵犯人權的行為而影響其企業形象,不利于其實現長久發展的目的。例如,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的“一般經營原則”;豐田公司制定的“豐田指導原則”等[7]。但是,我們不能對跨國公司的自律規范有過高的期求。跨國公司的自律規范由該跨國公司制定和執行,缺乏履行保證和監督機制,在執行力方面自然就更會存在很多問題。
四、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新發展趨勢。
(一)從只注重間接規制發展為也注重直接規制。
現行國際法強調國家本位,認為國家才是國際法的主體,未承認跨國公司的主體地位,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規制屬于間接規制?!叭藱嘣V求被認為僅僅在政府把它們轉變為國內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才對公司具有規定性。結果,公司的人權義務充其量是間接性的”[8]但是,一方面,人權不僅是法律權利,還是道德權利,應該適用于所有行為主體。另一方面,有一個強大的機構對人權負責才能達到國際人權法的立法目的。在這個機構成型之前,跨國公司已經變得像國家一樣強大,并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某種程度上跨國公司具有了準政府的地位,因此,應該承擔直接的人權義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當前國際法以國家為規制主體,未能對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進行有效的規制是一個應當及時加以補救的問題。一些學者開始極力主張應當把國家的人權義務向跨國公司延伸,由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間接規制發展為直接規制。國際社會正在逐步的為跨國公司創設直接的法律規制,尤其是在人權方面。
(二)從消極義務發展為積極義務。
傳統跨國公司人權義務的爭論中,各方都認為跨國公司的人權義務是消極義務,因此,對跨國公司人權義務的要求是跨國公司不能侵犯人權,而并未規定其促進人權保護的義務。相關的跨國公司也只是制定防御性人權規范,采取不作為的方式來避免受到批評和指責。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準政府性質的跨國公司,社會角色已經發生改變。如果依然把人權責任作為一種消極義務來來間接限制跨國公司的行為,不考慮跨國公司作為影響力巨大的主體在維護人權方面的積極義務,將難以有效實現全球正義。必須給跨國公司設定促進人權的積極義務才能使全球人權得到充分的保障??鐕驹谝欢ǔ潭壬媳仨殔⑴c到全球人權的維護中,促進各方遵守人權義務并提供人權保障。
(三)從只注重義務設定發展為同時注重法律救濟。
傳統的國際法只注重通過間接規制來限制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幾乎沒有給跨國公司設定直接而確定的義務,也就更不可能給跨國公司設立相應的法律救濟機制。傳統國際法將保護公民人權的義務設定給國家,并創建了國內救助機制。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國家往往不愿意提供有效的救濟。對跨國公司而言,既不受限于直接的法律規制,又不用受制于相應的救濟機制,致使跨國公司在侵犯人權方面更加的肆意妄為。為了實現對跨國公司侵犯人權行為的有效規制,國際社會不僅要為其設定直接的人權義務,還要使所設定的人權義務更具可操作性,即需要為其創設有效的法律救濟。
目前,國際社會已經在這方面作出行動。2005 年 7 月,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魯格被科菲·安南任命為特別代表。約翰·魯格完成“實施聯合國‘保護、尊重和救濟框架”的報告。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魯格的報告———“工商業與人權:實施聯合國‘保護、尊重和救濟框架指導原則”(以下簡稱“聯合國框架”)。框架中國家和公司承擔不同但互補的責任,并且引入了侵犯人權的救濟機制[9]。聯合國框架的出臺,顯示了國際社會已經開始認識到建立侵犯人權法律救濟機制的必要性,并開始有所行動。
五、結語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的不斷發展,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劇增,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生產和經營,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力,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與此同時,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事件也頻繁發生。對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進行有效的規制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當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的規制現狀,發現當前的法律規制存在著多種問題。結合現實社會發展,發現跨國公司人權責任存在著三種新的發展趨勢。一是從只注重間接規制發展為也注重直接規制,二是從規定消極義務發展為規定積極義務,三是從只注重義務設定發展為同時注重法律救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打開國門,積極吸引跨國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跨國公司都在我國開展業務經營,我國的公司也逐漸地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業務。在此背景下,我國既要防止外國跨國公司侵犯我國人權,也需正視我國公司對海外人權的侵犯。因此,我國應順應當前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發展的新趨勢,積極促進跨國公司人權責任規制的完善。
【注 釋】
[1] 王傳麗:《國際經濟法》,法律出版社,14-15頁。
[2] 遲德強:《從國際法論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東岳論從》,2016年第37卷第2期。
[3] C.Tomuschat.Human rights: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sm[M].Oxford:Oxford Unviersity Press,2003
[4] Coleman,D.The United Nations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From an Inter-nation to a“Beyond-state”Model of Engagement[J].Global Society,2003,17(4)
[5] 張思思:《論跨國公司之人權責任》,《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5卷第3期。
[6] Tripartite Decla ration o f Princip les Concer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 rises and Social Policy , ILO , 204th S ess, Nov .16 ,1977 , in 17I.L .M .422(1978).
[7] 黃新:《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問題的思考》,《法律科學》,2010年第3期。
[8] Florian Wettstie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Global Justice: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of a Quasi-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何易:《論跨國公司的國際人權責任》,《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 王傳麗.國際經濟法[M].法律出版社,14-15頁。
[2] 遲德強:《從國際法論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東岳論從》,2016年第37卷第2期。
[3] 張思思:《論跨國公司之人權責任》,《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5卷第3期。
[4] 黃新:《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問題的思考》,《法律科學》,2010年第3期。
[5] 何易:《論跨國公司的國際人權責任》,《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6] 劉楊:《論國際法的法律性》,《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作者簡介:劉文龍(1994-),男,河南沈丘人,碩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0073,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