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初步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指標體系,其中1級指標有6個,2級指標有23個,其中7個2級指標需要優先防范,5個2級指標需要做好充足準備,5個2級指標需要做好日常監控。
【關鍵詞】 高校 運動風險 評估 指標 體系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以“運動風險”、“體育運動風險”等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對文獻中出現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運動風險因素進行分類、匯總,依據科學、系統的原則,初步選取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2級指標。
1.2列表排序法
運動風險評估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定量分析采用列表排序法,即對運動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進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確定運動風險評估標準,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劃分等級,并賦予相應分值,可能性由低到高(基本不可能1分、較不可能2分、可能3分、很有可能4分、極有可能5分),嚴重程度由輕到重(沒有影響1分、不太嚴重2分、一般3分、嚴重4分、非常嚴重5分)[1],然后由專家對之前識別出的運動風險發生頻率和損失進行評分,最后依據運動風險發生頻率與運動風險損失的等級進行排序、分類,等級越高則運動風險發生的頻率越高,損失越大。
1.3 問卷調查法
本文采用改編《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量表》,問卷內容以運動風險因素為核心,涵蓋了教師方面因素、學生方面因素、場地器材方面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其他因素等幾個方面內容。問以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為問卷發放對象,對運動風險各項指標因素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打分。
1.4風險矩陣法
風險矩陣法是一種能夠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的定性評估分析方法[2]。將問卷凋查得來的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出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運動風險的損失嚴重程度的乘積進行等級排序,分值越高表示危險度越高。為了更好的辨別運動風險和進行實踐操作,我們用所有運動風險指標的總均值2.76和2.70為延長線將風險矩陣直觀圖劃分為四個區域(如圖一所示):Ⅳ區為高風險區,公共體育課中要優先防范;Ⅲ區為中等風險區,雖然發生的可能性低,但是造成的后果很嚴重,因此要公共體育課中要做好運動風險發生后的充足準備,避免造成嚴重損失;Ⅱ區也為中等風險區,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但不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公共體育課做好預防運動風險發生的日常監控即可;Ⅰ區是低風險區,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都很低,只需做好定期檢查即可。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在已有“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篩選高校公共體育運動風險指標,對篩選出來的指標依據獨立性和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1]最終確定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6個1級指標,2級指標23個,包括教師方面因素(4個2級指標)、學生方面因素(7個2級指標)、場地器材方面因素(4個2級指標)、環境因素(2個2級指標)、管理因素(5個2級指標),其他因素(1個2級指標)。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為風險評估系統的構建奠定基礎。
教師方面因素(4個2級指標):風險意識不強,包括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缺乏衛生安全意識以及對于運動風險的預防和排查能力不足;業務能力不足,包括運動專業知識不夠熟練,動作技術不夠規范,糾正學生動作不及時、準確等;教學組織能力差,包括教學準備不充分,課程內容不合理,教學秩序不規范,缺乏必要的運動保護,離崗現象等;安全知識缺乏,包括教師自身運動安全知識認識不足,沒有給學生傳授系統、正確的運動安全知識等。
學生方面因素(7個2級指標):機體狀況欠佳,包括身體素質一般或較弱,身體存在陳舊損傷,熱身活動準備不充分等;運動能力不足,包括動作技術不熟練,缺乏運動經驗,運動和訓練方法不科學等;心理狀況欠佳,包括運動時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過度緊張或放松,心理應對能力差,積極性不高等;個人習慣不良,包括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運動后的不良習慣,生活習慣不良等;缺乏自控能力,過度運動,情緒不自制,挑戰超越身體極限的動作技術等;運動服裝不合適,包括沒有按照運動要求著裝,沒有佩戴相應的護具等;行為道德不規范,包括學生參與運動時遵守紀律的水平,參與體育活動的個人道德水準等。
場地器材方面因素(4個2級指標):場地標準、質量差,包括場地大小、場地標志、場地平坦整潔度,場地質地等;場地環境惡劣,包括光線強弱,色彩等;器材質量不佳,包括器材的完好率、質量的合格率等;器材選取不當,包括選取的依據、原則和方法,選取水平等。
環境因素(2個2級指標):天氣條件惡劣,包括陽光輻射、溫度、濕度、風力、雨雪天氣等;空氣質量差,包括空氣中的漂浮物、二氧化碳含量、含氧量等。
管理因素(5個2級指標):醫務監督不力,包括體檢工作實施不完善,體育專業醫務人員缺乏,公共體育課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安全制度不健全,包括運動風險制度體系不完善,缺乏科學性,運動安全保險缺乏或可行性不強,安全制度執行力度等;宣傳教育欠缺,包括對師生運動風險事件的宣傳教育、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安全知識的教育,關于體育項目理課程教育等;設施管理不當,包括更新、維修損壞的器材設施,器材設施的日常維護,缺乏運動器材危險行為的警示、警告等;教師資源不足,包括教師能力參差不齊,師資力量不足等。
其他因素(1個2級指標):運動項目危險系數高,包括體能、技術、心理、裝備等要求高。
2.2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得到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對公共體育課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打分,通過統計分別得出各項運動風險指標“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乘積值,以及這兩者各自的平均值,通過計算得出所有運動風險指標“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平均值分別是2.76和2.70,將各項運動風險指標的平均值和所有運動風險指標的平均值進行對比,然后將對比結果對應填入圖一,結果顯示:
首先“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平均值對比結果均大于2.76和2.70的,說明發生的可能性很大,造成的損失很嚴重,是Ⅳ區,即高風險區,包含的運動風險指標有:機體狀況、風險意識、運動能力、場地質量、器材質量、天氣條件、運動項目7個2級指標。這對這些類性的風險要做好優先防范,提前查詢天氣預報,更改上課時間,課前認真檢查教學場地、器材情況,提前做好學生和教師運動安全教育,提高風險意識,改編或適當減少高風險項目。其次,“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平均值對比結果均小于2.76而又大于2.70的,說明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造成的損失嚴重,是Ⅲ區,即中等風險區,包含的運動風險指標有:教學組織、設施管理、個人習慣、醫務監督、自我控制能力、5個2級指標。針對這些風險要做好充分準備,教師要充分做好上課準備,做好出現運動風險預案,嚴格按照教學管理定進行教學組織,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學生運動量過大或者進行超越人體極限的動作;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學校做好設施管理,保證設施完好,達標;在新生入學時做好新生體檢和備案工作。最后,“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平均值對比結果均大于2.76而又小于2.70的,說明發生的可能性很大,但造成的損失不太嚴重,是Ⅱ區,即中等風險區,包含的運動風險指標有:運動服裝、安全知識、心理狀況、宣傳教育、業務能力5個2級指標。針對這些風險需要做好日常監控工作,如提高教師業務能力,進行運動安全教育學習,做好著裝檢查等。
【參考文獻】
[1] 百科.風險預警系統[EB/OL]..http://baike.so.com/doc/4306012-4509871.html,2016-07-11.
[2] 百科.風險矩陣圖.[EB/OL].https://baike.so.com/doc/5333707-5569144.html,2017-11-10
[3] 姜梅英.中國山地戶外運動風險防范機制研究 [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4] 彭召方,劉鴻優,國偉,陳曉洋,田涔涔,江玉輝,李波,羅芳全.我國山地戶外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與預警系統的構建[J].體育學刊,2018,25(01):68-73.
作者簡介:石姣娜(1989—),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