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學明 張小東
【摘要】馬拉松運動風險認知直接影響馬拉松選手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行為,增強大眾的健身風險意識,促使大眾更深刻地認識自身在健身運動中的風險隱患,引導民眾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科學健身,有效控制馬拉松運動中風險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馬拉松 風險 風險因素
馬拉松運動是風險高發的運動項目,選手們的風險認知對其風險行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馬拉松運動中頻發的風險傷害事故,很多都源于馬拉松選手個人主觀的風險認知判斷。
準備活動和身體狀況是馬拉松運動風險的內部致險因素,天氣因素和賽道環境因素是馬拉松運動風險的外部致險因素。這些風險的致因是復雜多樣的,是客觀存在的。
1身心因素
準備活動和身體狀況是馬拉松運動風險的內部風險因素。在馬拉松賽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很有必要也很重要。賽前熱身能夠促使中樞神經興奮,通過有序的賽前熱身,能改善身體各器官及身體各系統間的協調性,有效減少運動期間的損傷,使機體在賽程中處于更加良好的狀態。賽前熱身不充分,人體肌肉處在低溫狀態,導致肌肉的柔韌性和協調性不佳,跑馬時就容易拉傷。做好賽前熱身,能提高核心體溫,讓血液循環加強,能提高靈活性,降低受傷幾率。
跑前熱身可以升高體溫,降低軟組織粘滯性,預防肌肉拉傷;可以喚醒機體,為運動做好全面準備;可以調動心肺,克服心肺惰性,縮短進入最佳跑步狀態的時間,推遲極點發生;可以促進關節滑液分泌,減少因為缺乏潤滑而發生關節磨損和疼痛;可以促進身體散熱,防止跑步時體溫過高現象;可以激活神經系統,讓跑步動作更協調,更加穩定,更加經濟;可以更好地適應天氣與場地,排除外界風險因素的干擾。
賽前心理調整也是必不可少的。臨近比賽,由于大腦皮層的作用,參跑者的心率加快,血壓也有所上升,呼吸頻率也隨之加快,這種準備迎接比賽的反應狀態,就是賽前狀態。良好的賽前狀態,有助于技術水平的發揮,反之,如果大腦皮層興奮性過高,這種過度容易造成體力消耗過度,容易產生疲勞,妨礙比賽的正常發揮,甚至可能導致身體損傷的發生。轉移注意力能有效消除賽前緊張情緒。通過看一場電影或者讀一本書來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馬拉松參跑選手賽前應盡量排空大小便,這樣可以避免突發狀況的發生。女性選手不建議在生理期參加馬拉松比賽。
2 天氣因素
天氣狀況是馬拉松運動風險的外部風險因素。適宜的氣象條件,如氣溫、氣壓、空氣濕度、風、降雨等對馬拉松比賽的影響不容忽視,氣溫是影響發揮的首要因素。參跑選手在炎熱環境中會大量出汗,汗水中流失大量的無機鹽和礦物質,如果沒有補充,很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甚至脫水現象。比賽時如果氣溫過高,會使消耗加大,大量的汗液帶著微量元素排出,造成人體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在高溫環境下,因體力活動后內源性產熱過多易產生中暑1。因此馬拉松賽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進行,可以有效減少風險的發生。
氣壓對馬拉松比賽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視。氣壓比較低時,運動員會感到胸悶,跑起步來非常吃力,大口喘氣會使體內水分丟失加快。氣壓低時,人體肺內的氧分壓也隨之降低,血紅蛋白不能飽和,出現血氧過少的現象,運動員容易疲勞。一般來說,氣壓越高,越有利于發揮。
空氣過于干燥,濕度太小,馬拉松選手排汗過多,容易脫水,運動員需要隨時補給水分;空氣濕度過大,不利于汗液的蒸發和身體的散熱,容易使運動能力下降,甚至于使人出現昏迷的現象。濕潤的空氣會阻隔運動員的身體散熱。
3 場地因素
馬拉松賽的兩個重要環節是起點人群的集結和終點人群的疏散。馬拉松參賽規模大,集結區域人員密集,容易發生擁擠、踩踏等安全隱患。通過起點時,由于所有選手同時出發,很可能出現擁擠現象,跑動后,選手速度水平不同,后面速度快的選手在超越前面速度慢的選手時,有可能發生身體碰撞甚至跌倒。經過各補給站時,選手為了快速補給,節省時間,也有可能相互擁擠和碰撞,終點完賽后,由于人員密集也容易出現擁擠、踩踏等現象。
幾萬人聚集在起點同時起跑,一定要防范可能發生的擁擠、踩踏事件。發槍時保持頭腦清醒,不擠不推,不搶不追。遵守比賽規則,維護良好的賽風是全體參賽選手的共同責任。參賽者按時到達起點,按時檢錄。不擁擠,不搶跑。比賽途中按規定路線跑,如鞋帶松開,請勿立即停下,應小步向跑道外側行進,在最外側人少的地方整理鞋帶。途中不互相推拉,不互相擠撞,注意安全。飲水,用水不搶,不擠。賽程中聽從裁判員、志愿者疏導指揮,必要時立即退出賽道。比賽途中如果感到不適,應及時放棄比賽。
4 疾病因素
馬拉松作為一種極限運動有一定的健康風險。馬拉松比賽中出現風險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運動員自身存在隱匿性的疾病,平時安靜看不出來,但是在大強度的運動下,就會誘發,嚴重的可導致猝死。雖然經常鍛煉可以降低30%—50%的心血管病風險,但有數據顯示,馬拉松比賽心血管疾病發病幾率比平時提高7倍。激烈緊張的運動導致人體體內代謝的速率增快,同時加大心肌的需氧量,這個時期心肌極易缺血,如果缺血超過30分鐘,心肌極可能發生缺血壞死,直接導致心臟驟停。在2011年11月的美國費城馬拉松賽上,一名40歲白人在終點前400米處倒下,另一名亞裔男子在終點倒下,送往醫院后,均宣告死亡,兩位參賽者都是心臟病突發而亡。
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人群絕對不適合馬拉松,近期內犯過心臟病的人、有嚴重冠狀動脈病(心絞痛)的人,或是在做輕微活動時感到胸痛,運動中臉色發白發青的人,都不適合馬拉松。另外,像病毒性感冒,會誘發心衰和心肌炎。所以如果感冒長達兩周還沒有痊愈,還伴有咳嗽、胸悶、心慌、憋氣,就要及時引起重視,及時就診避免誘發心臟疾患。因此,在馬拉松比賽過程中,自我觀察與自我監督也至關重要,如果發生心前區疼痛不適,或者胸悶,呼吸不暢等癥狀,千萬不能盲目堅持,一定要及時調整并仔細觀察,這些極有可能就是心臟異常的前兆,一旦無法緩解,一定要及時尋求救助。
參考文獻:
[1]周向成,盧 存.降低馬拉松比賽運動員猝死幾率可行性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 究,2014,18(4):68
[2]岳俊偉.穆強等.國際馬拉松賽傷病特點及應對措施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5,36(10):13-15
作者簡介:伍學明,1971.11,男,漢族,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